“绩差”舵手担纲中融权益类新品前途未卜
2019-06-11曹井雪
曹井雪
成立于2013年的中融基金,凭借分级基金和固收类基金做大规模,跻身行业前50;但权益类基金则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短板。
截至2月21日收盘,今年上证指数已经上涨了10.34个百分点,同期公募基金公司也在抓紧时间抢发新品吸金。据《红周刊》记者统计,目前有36家公司正在发行主动权益类产品,其中富国、嘉实、华安和中融同时有多只产品在档发行。
记者注意到,中融基金去年末的规模为612.42亿元,是上述4家公司中规模最小的。不仅如此,新品拟任基金经理们的历史业绩并不出色:中融智选质量的基金经理易海波和中融策略优选的基金经理解静目前在管的权益类基金均有4只,但两人所辖产品最新的任职回报基本“全军覆没”。
委任绩差基金经理担纲新基金,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公司权益类基金经理团队人才匮乏:今年以来,随着权益部投资总监孔学兵和总经理杨凯相继离职,中融基金本就单薄的基金经理队伍更为“雪上加霜”。
易海波、解静难担重任?
回顾2018年中融基金的表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主要受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的影响,公司整体规模增长94.1亿元,并且全年盈利13.93亿元,跻身利润榜单前20位;但另一方面,受去年萧条的市场环境影响,本就在公司规模占比中微不足道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瘦身明显,19只产品去年末的总规模仅为9.86亿元,剔除新发产品,全年规模缩水了18.89亿元。
在主动权益类基金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公司也加速发行这类产品弥补短板。《红周刊》记者统计发现,目前中融在档发行中融智选质量和中融策略优选,但令人不解的是,拟任基金经理的任职回报均乏善可陈,为产品募集留下隐患。
首先看中融智选质量的基金经理易海波,其于2016年加入中融基金,现在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但是业绩表现却有些尴尬:2017年以来,他陆续接管了量化多因子、量化智选、智选红利和量化小盘4只基金,但截至2月21日收盘,除了量化小盘取得4.02%的回报率以外,其他基金的任职回报率均为负。而从去年末的规模来看,除去年新成立的智选红利规模为2.72亿元外,易海波麾下其他基金的规模均低于5000万元。
相比之下,另一位基金经理解静的情况则更能说明问题。她目前在管的基金中,不仅有4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还有1只债券型基金。2014年,她在中融基金开始任职基金经理,但截至2月21日收盘,她管辖中融国企改革、中融融安、融安二号和沪港深大消费4只权益类基金的任职回报率均为负。
从原因分析,基金规模迷你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操作造成了制约。以其中规模最为迷你的中融融安为例,该基金去年末的规模仅为161万元。截至2月21日,在她管理该基金的1年零245天里,任职回报率仅为-9.91%,跑输同期业绩基准14.28个百分点。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2月,成立之初的规模为5.83亿元,不过基金成立后,业绩表现比较平庸,规模缓慢缩水至3.7亿元。而在2017年一季度,该基金进一步被大资金抛弃,季度末的规模迅速缩水至1024万元。
从基金操作看,2017年一季度末,该基金继续维持股票投资比例为0,债券的投资比例从2016年末的32.11%降至5.81%,而银行存款的占比则迅速从13.91%增至93.45%。此后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基本也维持在1亿元以下,该基金2017年各报告期末最高的持股比例也仅为32.88%,踏空了当年的消费蓝筹股行情,全年净值增长率仅为2.93%。格上财富基金研究员张婷分析:“从解静所管基金的历史持仓来看,其投资风格偏向大盘风格。”
2018年以来,虽然该基金的规模继续缩水,不过由于本身规模较为迷你,因此也未出现资金大幅撤离的现象。基金经理提高了持股的比例,股票市值在各季度末占基金资产的平均比例上升至45.27%;然而在去年单边下行的市场环境下,持股比例提高就意味着亏损加大。公司权益类基金普遍袖珍
纵览公司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规模迷你的现象十分普遍:以2018年末的规模为例,在公司19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规模低于1亿元的有15只,其中中融鑫起点、中融融安和中融鑫视野的规模均低于200万元。而公司规模最大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融核心成长,它的规模也不过3.28亿元。
基金规模迷你也掣肘了基金经理的操作。除了中融融安外,规模限制给中融鑫起点基金经理造成的困扰更为明显。2017年末時,该基金的规模还为5.95亿元,在2017年末持股和持债比例还分别为19.37%和71.18%的鑫起点,到2018年末的规模仅有121万元,且持有股、债资产的比例均减少为0,而银行存款的比例则从2.94%上升至82.78%。因此在今年初权益类基金的净值纷纷增长的情况下,截至2月21日收盘,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仅为-0.05%,在1834只同类基金中排在1796位。
而公司目前旗下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规模在清盘线以下的基金有10只,其中吴刚、赵菲和李倩所掌管的所有主动权益类基金都面临着被清盘的危机。
《红周刊》记者发现,目前规模迷你的基金中,也不乏募集金额较高的基金。例如去年末规模最小的中融鑫起点,成立时的规模为50.06亿元,而在规模缩水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撤资较为明显。以规模较大的C类份额为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从50亿份减少至5829万份。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从中融权益类基金规模的变化来看,公司旗下基金成立时,不排除有占比较大的“过桥”资金帮忙的可能,而在产品成立后由于基金表现欠佳,这类资金大幅抽离,从而导致了基金规模缩水严重,最终造成了迷你基金遍地的局面。
随着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规模日渐式微,在积极保壳与消极清盘之间,中融的做法似乎更倾向于后者。2018年,公司清盘的两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融鑫产业和中融强国智造均由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在清盘危机不断发酵的同时,公司2018年还新成立了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
对于公司一边主动清盘,一边主动发行新基金的做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师对《红周刊》记者坦言:“首先基金运作过程中运营成本必不可少,而规模迷你的基金管理费收入却寥寥无几,大量迷你基金存续运行,实际上对基金公司得不偿失;其次,目前新基金发行过程中的信批费用较少,因此公司发行新基金的成本降低;最后,趁现在反弹的热点,公司发行新的权益类产品可以多吸引投资者来注资。”
中融流失两大王牌
除了规模迷你外,优秀基金经理的缺失似乎也是公司主动型权益类基金面临的一大问题。天天基金网显示,公司当前管辖主动型权益类产品的有12位基金经理,虽然任职时间先后不同,但随便抽出一只基金来看,其基金经理的任职回报率均低于10%。
就连此前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孔学兵也不例外。春节前,中融竞争优势、物联网主题和核心成长3只基金同时发布了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公告称基金经理孔学兵由于个人原因于1月28日离任。而据记者了解,拥有近7年投资经验的孔学兵曾是公司权益类团队中名气较大的一位基金经理;在加盟中融基金前,他曾在富安达基金担任投资总监和基金经理,任职回报最高曾达到59.97%。
但在2016年进入中融基金后,虽然担任权益投资部总监的角色,但是他所管基金的业绩却不复当年之勇:他先后接管了产业升级、竞争优势、强国制造、物联网主题和核心成长5只基金,除了中融强国制造的任职回报为4.51%外,其他各只基金的任职回报率均为负。尤其是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管理的中融竞争优势,回报率仅为-38.8%,跑输同期上证指数22.83个百分点。
回顾2018年,他当时麾下的三只基金——竞争优势、物联网主题和核心成长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7.19%、-37.67%和-38.58%,均排在同类基金的后1/10。查阅上述基金的季报,《红周刊》记者发现,重仓股同质化的现象颇为明显:去年一至四季度末,三只基金共同重仓的股票分别有7只、7只、9只、8只,因此净值回撤幅度比较接近。而深究净值回撤的原因,从资产配置上看,去年各季度末,三只基金的股票持倉比例均超过了90%,在全年市场表现疲软的情况下,基金净值很难独善其身,激进的投资风格导致孔学兵自酿苦果。
除去流失了明星基金经理以外,2月11日,中融基金总经理杨凯也因个人原因离任,目前总经理一职由公司董事长王瑶代任。对中融基金而言,告别过去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或许新的明星已经在中融“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