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新时代 服务大生态
2019-06-11赵伟成王立群
赵伟成 王立群
从建国初期发现大型油田、金属矿藏,到改革开放后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并重,再到新世纪以来对生态地质探索的不断深入, 从济南燕翅山破损山体治理到二环东路怪坡路塌方危岩体应急处置;从威海金牛山破损山体修复到长岛县北长山乡小东山破损山体整治;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源热泵建设初试牛刀到该技术在德州高铁工程等民生工程在全面应用,山东地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地矿集团)正以多样化、全方位、宽领域的姿态,投身于大环境、大生态、大地质的服务工作之中。正如山东地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书泉所说,新时代的山东地矿集团将“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我们在地质技术、科技、人才、实验、工程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在大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方面发挥我们的先行军、排头兵作用。为山东的生态文明和文化山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地质修复展示技术实力·
位于济南济南市二环东路东侧的燕翅山,是周围居民最爱的户外休闲山体公园。但是,即便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可能也不尽知道,就在几年前,燕翅山还被列为山东省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在建国初期山东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质开采等原因造成的采空塌陷等问题比较突出,而燕翅山就是一个典型存在”。对燕翅山地质地貌情况十分了解的省内一位地质专家说。
因大炼钢铁,燕翅山自1956年开始疯狂开采铁矿石,由于乱挖滥采造成多处塌陷。尽管1960年就因矿坑突水停止采矿,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群众又无序地进行一系列分散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露天采坑及地下采空区。“当时在山体的东西南北四向,有十几道裂缝,其中最宽的裂缝达到了2.1米。”山东地矿集团下属的山东省地矿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晓飞说,燕翅山山体修复是他进入山东地矿集团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虽然工程已经过去多年,但是他对当时燕翅山的危情仍然记忆深刻。巨大的采空區使整个燕翅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第一次进入采空区,姜晓飞就处于震惊状态,“面积至少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可见高度超过50米。而且这样的采空区一个连接另一个,就像‘糖葫芦一样。”当时与同事一起“闯”入山体的他,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而山的周边,不仅有山航大厦等写字楼,更有山东政法学院、姚家小学等学校,塌陷的山体直接威胁周边17家单位、36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山体滑坡或坍塌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2008年,燕翅山的修复工作正式交由山东地矿集团负责。为制定最专业、最完善的修复方案,山东地矿集团组建了包括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刘传正等在内的高等级团队。由于采空区地质环境的极度不稳定,导致整个山体始终处于活动状态,即便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危险也始终存在。修复团队采取了一切可以想到的防护安全措施,如矿柱加固、顶层支护、搭建应急救生房等。高精度的山体位移检测设备更能在有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准确发出警报,但是糟糕的地质状况却让施工队不得不将检测设备的报警标准,在安全范围内一降再降。
在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焕毅看来,燕翅山山体填充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整个工程的最大问题在于施工安全。而地质探测的技术优势,让他们对燕翅山的整个山体状况了如指掌。从山体环境勘测到修复方案制定,再到采取空清理、填充,山东地矿集团充分利用自身所长,在近两年的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次安全事故,可谓顺利解决了这个号称“山东一号地质隐患”工程。
同样的案例在烟台牟平几乎被成功复制。金牛山矿区是牟平—乳山成矿带中的主要矿区之一,有记载采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民间开采曾一度呈现出泛滥的趋势。浅地表产生多个大面积塌陷采空区,此前时间内多次出现人畜失踪现象。为保障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下达该治理项目。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成为本次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施工单位。整个修复区包括8个塌陷带、55个老采矿井,26个废石堆和1处采空区,更有一侧陡崖的坡度达到76°,最长的空洞达到175米。就是这样的高危工程,山东地矿集团在项目部负责人李龙同志的周密部署和不懈努力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整个破损山体的修复。
两项高危地址修复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得益于山东地矿集团在地质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社会影响大,需要的专业技术程度高,这方面,我们地矿的参与度更高。”赵书泉表示,“事实也证明我们的修复工作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消除了灾害隐患。”如今,山东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地质灾害治理协会山东省唯一的常务理事单位,他们的队伍也已经成长为省内知名度最高、专业技术力量最强的队伍之一。燕翅山地质灾害治理采空区填充工程最终获评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对他们技术优势和施工质量的最大肯定与褒奖。
·灾害应急勇担时代责任·
山体修复等地质灾害治理,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由于有充足的考察和准备时间,有充裕的方案研讨和制定时间,山东地矿集团有足够的能力与信心来完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时候他们还必须面对另一种境况——地质灾害应急处理。
2010年8月20日,二环东路老虎山路段东侧边坡由于连续降雨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滑坡体滑至坡下公路,阻挡交通。对于这一路段,济南人最熟悉的或许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怪坡”。交警和市政部门很快对滑坡路面进行了清理,但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滑坡体南、北两侧边坡依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在持续降雨等作用下极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当时,“怪坡”路段是连接济南东部与南部的交通要道,车流、人流量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滑坡山体清理和加固,以保证行人、通车安全?山东地矿集团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加固滑坡山体的庄重承诺。
山体滑坡发生在正午时分,市政部门将路面垃圾清理完毕时已是十小时之后的深夜。山东地矿集团连夜组织最尖端的技术力量,商讨施工方案。多年的地质工作积累让山东地矿集团的专业队伍对该路段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商讨之后,队伍在凌晨12点钟到达事故现场核实信息,最终发现与其初步判断完全吻合。滑坡山体主要由较为坚硬的灰岩构成,但是在这一区域,上下两层灰岩中间却有一层较为松软、易风化的煌斑岩。煌斑岩层在雨水的侵蚀下承受强度不断降低,最终导致其上层的灰岩下滑形成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的成因确定,其后便是进行安全处置。姜晓飞回忆说,由于道路亟待通行的压力,工期紧迫,整个施工进程无法按部就班进行。为了抢时间,施工的方案和施工顺序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山东地矿集团最终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并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对山体的安全加固,既保证了通行顺畅,又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地矿集团技术人员看来,对于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最重要的环节并不在于修复的技术环节,而在于工程实施前对安全问题的判断。他们形象地将自己比作地球的“医生”,灾害的治理就是一个治病的过程。不懂行的人并不知道危险到底来源于哪里,而对地质环境的完美掌握,使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根源,并制定最为专业、安全的解决方案。这就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障,做到省时省力且保证安全。“从全国来看,地质灾害治理都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我们与兄弟省市也时常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我们的技术处于行业前沿。”赵书泉表示,“在技术成熟度上,山东地矿集团在全国已经处于相对先进的行列。”
·清洁能源发力生态平衡·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谋福祉的大背景之下,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应急在内的现代地质技术服务,只是山东地矿集团基于大地质、改善大环境、服务大生态的其中一环。近年来,山东地矿集团正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业务范围。
“我们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到大生态的建设中,大生态的地质支撑非常重要但也并非全部。”在赵书泉看来,“生态环境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分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原始生态的平衡,在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只是对河流进行简单的治理,堤坝的修建也充分与自然结合,并不会对整个生态造成大的破坏,这使得原始生态的平衡保持了千余年。”但是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工業文明破坏在先的,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那是开发与利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平衡。”
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如何平衡生态文明?赵书泉表示,我们可以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那里寻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的五大湖区,在工业化早期曾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但如今,随着生态治理的不断加强,湖区已经基本实现新的平衡。“我们仍处在平衡的过程中,包括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在寻找这种更高层次的平衡。比如山体破坏之后,我们如何去利用生态的观点、平衡的观点去修复。尽可能在修复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新的破坏。而且我们的修复,针对的更多是问题突出的破坏。一些相对简单的破坏,大自然拥有的自愈能力就能够实现其平衡。”
而山东地矿集团所进行的另一项工作,则是在自然平衡理念下的生态资源利用,这就是浅层地温能工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浅层地温能还是相对陌生的概念,但若提到地热发电、温泉洗浴,就已经十分接近我们的生活。作为地热能源的一种,这种新技术可以将蕴含在浅层地表下的地热资源充分开发,来达到现代建筑内部的温度调控。而且,与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不同,它具有近乎全方位的天然优势:不受地域限制,储量大,最重要的是绿色清洁、无污染。2009年,依托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地矿局、山东建筑大学,由山东省地矿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山东省浅层地温能研究推广中心在山东省地矿工程公司成立。迄今为止,这个“能源界的种子选手”已经在山东地矿集团的推动下服务了山东多个市政写字楼,并在德州高铁站、平度人民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正在持续为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贡献力量。
·崭新思维共建生态中国·
地质工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保障作用。而作为地质工作排头兵的山东地矿集团,更是在大地质、大生态服务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拥有20亿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达到137亿余元的省管一级国有企业,集团及权属公司自主持有有效采矿权4处,合作采矿权10处;自有探矿权3处,合作探矿权10处;拥有黄金金资源储量380余吨,铁矿资源量7000余万吨。
进入新时代,山东地矿集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地质环境治理到灾害应急处理,再到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山东地矿集团在不断转变业务方向的同时,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变化。在赵书泉看来,树立大地质理念,服务大环境与大生态,是新时代每个地矿人必须树立的观念,这是当下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成立了地质部,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就任部长。当时地质部的成立,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建国之初,我国树立了建立工业化强国的目标,而工业化的生产要素与农耕时代完全不同。工业化最核心的要素是资源,包括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等。工厂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促成了我们第一代地质人的核心工作便是:寻找资源和地质普查。”从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一步步成长为今天山东地矿集团的掌门人,赵书泉亲身经历了地矿人使命与思维的变化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生活水平提高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和生态的安全。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们地质工作的业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找矿支持经济建设,变成了找矿和环境恢复治理相统一。”
“资源的储备依然需要地矿人的努力,确保资源安全是我们不变的使命。”赵书泉表示,“但与此同时,对由于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环境问题,也需要我们从地质专业和行业角度进行探讨,发挥专业特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领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才有了我们行业的新延伸。”
“我们较早地看到人类工业化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早在新世纪初,山东地矿集团就已经提出资源开采必须与生态环境并重。”赵书泉说,随着生态中国建设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山东地矿集团也更加坚信服务大生态方向的正确。近年来,地矿集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地矿的每一项工作之中。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树立新旗帜。山东地矿集团积极践行“做好大地质、服务大生态、美化大环境”的发展理念,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奋力擦亮生态文明建设金子招牌,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并投身于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