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吟诵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19-06-11李彩川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旋律诗人

【摘要】最近几年,古诗文吟诵正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兴盛而逐渐为人所知,但是目前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却没能广泛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这无疑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损失。我在经历了三年的古诗文吟诵教学后,探究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古诗文吟诵法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古诗文之美,于耳濡目染间增加背诵积累,提升古诗文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文吟诵;声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古诗文吟诵教学法

吟诵,是一种将音乐与古诗文相结合的读诗形式。吟诵者根据诗歌本身的节奏、音韵等特点,结合自身的理解,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诗·大序》中这样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说,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不仅仅考虑抒发情感和表达情志,同时还兼顾声韵特点,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还有音乐性。

吟诵,这是诗人在创作时所运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杜甫“新诗改罢常自吟,语不惊人不甘心。好茶需要过细品,好诗不厌百回吟。”这其实可看出,杜甫在创作时是通过反复吟诵来不断地修改诗歌的。而吟诵更是人们理解古诗文中情感的最为直观的方法,反复吟诵诗词,更是能够品味出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蕴。吟诵,可以说是古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古人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赏析的基本方法。

二、初中阶段开展吟诵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唤醒学生传承吟诵的文化使命感

北京吟诵教育学会的朱畅思老师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以“唤醒”为开始,讲授被韩国抢注的端午节,被国人误认为和服的汉服,以及2008年奥运会上出现的文化谬误——两头展开的卷轴和西式朗诵的《论语》。这样的文化传承断代,唤醒学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此为内驱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学习吟诵的规则

本文的吟诵腔调形成,理论依据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先生的普通话新吟诵。徐健顺先生将吟诵规则命名为“一本九法”。

1.腔调——形成吟诵的基本旋律

吟诵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古诗文吟诵的旋律,学习古诗文吟诵,最先要把握的也是吟诵的旋律。因此,教授吟诵规则,应从“依字行腔”和“依义行调”开始。学生依据四声标调的起伏,将声调拖长,就形成了最为基础的普通话吟诵调。在吟诵学习者而言,开口吟诵出古诗文的调子,这是最为神秘和艰难的第一步,成功完成了基础吟诵调,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是“依义行调”,“依义行调,就是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组织旋律。旋律反映了作品的含义,而每个乐音的走向又反映了字音的声调”, 这就要求学生对诗歌内涵及情感有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例如《登鹳雀楼》,这首诗中“更上一层楼”被误读为预祝人们取得更好的成就,实则不然。这首诗实则是表达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无奈,那么在吟诵的时候,曲调的速度不会太欢快,应该是缓速略带感伤的。学生在学习了“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之后,就可以开始尝试自己吟诵简单的古诗文了。从已经学习过的小学必背古诗文开始,学生们逐渐走入吟诵之门。

2.平仄——传达吟诵的抑扬顿挫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说明平、上、去、入四声对传递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人重视四声,写诗作词,讲究平仄协调,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感。吟诵的时候,平声音拖长,仄声音短读,这就是吟诵规则之“平长仄短”。平声音拖长,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格律节点以及韵字最长的特点,在形成了基础的吟诵调基础上,重新调整长短音的安排,声音就可以将诗歌的画面感呈现出来了。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精心安排了四声的运用,如果仅仅是朗诵诗歌,而不去考虑古汉语四声特点,不去吟诵,是很难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抑扬顿挫之美的。

3.声韵——表现吟诵的主旨情感

这一小节中的“声韵”,指的是平仄声安排和押韵。诗人在安排平仄声时,是有着内容与情感方面的考量的,吟诵时拖长平声音,吟短仄声音,是很能帮助吟诵者体会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押韵是诗歌表现诗歌的形式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我们在吟诵古诗文的时候,音韵不仅仅能表达诗歌的形式美,更是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很讲究押韵,诗人在诗歌创作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用什么韵来表达相对应的情感。沈德潜曾经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韵脚在诗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经过反复浅吟低唱,才能真正领悟诗歌中蕴藏在声韵中的情感之美。

三、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吟诵有助于学生背诵记忆古诗文

有鉴于学生能够轻松记忆歌词,却很难背诵古诗文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多感官协同记忆,可以很好地解决背诵问题。中国传统古诗文本身具有音乐性,吟诵时需要调动眼、口、耳、脑,将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同时,研究表明美妙的音乐也能调动起记忆的情绪,可见古诗文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果。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学生在朗诵之后,倾听朱畅思老师的学生录制的吟诵音频,朱老师创造性地将吉他融入古诗文吟诵中,吟诵的旋律简单而优美,与诗歌内容相谐相成,学生边听边吟诵,两遍之后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已经可以背诵这首诗了。正是吟诵特有的音乐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古诗文记忆能力。并且这种记忆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哪怕略有遗忘,只要开始吟诵,旋律自然就带出了诗歌的全部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在对学生崔楠进行访谈时,她的回答就很能显示吟诵在记忆背诵古诗文方面的优势。在谈及吟诵教学之前都背诵了哪些诗歌时,她说都不太记得了。在学习吟诵之后,她背诵了十四首课内古诗词,十多首课外古诗词。她说:“吟诵让背诵不是特别枯燥,让你有一些乐趣,然后可以非常方便地记住它,也是给自己一些兴趣,很方便地记住它,很快乐。”这样轻松的古诗文吟诵法,解決了深山区学生的背诵难题,这是学生保持吟诵学习的最原始的兴趣点。

(二)吟诵有助于学生感知古诗词的审美意境

在这里,要明确“吟诵非歌”这一概念。歌唱需要固定的曲谱,每一句歌词都有固定的旋律,每一首歌都有其特有而固定的旋律。而吟诵完全是人们根据古诗文蕴含的汉语言特定韵律自然生发出来的,吟诵不要求歌唱的技法,可因不同的地域、时间、吟诵者的理解而生成独特的风格。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这是小学一年级所学的一首诗,也是很多家长对孩童进行古诗词启蒙的必选诗歌之一。这首《春晓》有多个儿歌版本,旋律无不轻快活泼,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吟诵调却是舒缓绵长的。深山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普遍不高,但是在对比儿歌版《春晓》与吟诵版《春晓》之后,一致认为吟诵才能体现出孟浩然的原意。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这是一个宁静的春日早晨,诗人在阵阵鸟鸣声中醒来,深夜里突来的风雨,吹落了满地残花,这时候诗人的感情是有些怅然和伤感的,并没有儿歌唱出来的欢快喜悦。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完全是依据吟诵的旋律而来。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古诗文赏析,文字与音乐共同构建出诗词中的意境,学生在一遍遍的吟诵过程中,完成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进而感知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吟诵能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文的音乐特性能够让吟诵者以极大的审美愉悦感,从内心激发出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在了解,而且亲切在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可见吟诵还可以激发出吟诵者审美体验的持续性,将暂时的审美激情转化为内在持续性地审美追求。“善诵者可以好明诗文之精义,使人开悟,而得其余味;可以显示诗文之结构、作用,使人得谋篇修辞之法。”这说明经常吟诵古诗文,可以帮助吟诵者开悟诗文的结构、修辞,体悟出诗人的情志。“诗有不用浅深,不用变换,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复咏叹也。”学生可借由反复的吟咏品味,去感知蕴藏于古典诗文深处的情感。在这样的吟诵之中,学生所感悟出的情味必将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切的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古诗文的审美,必能激发出学生对古诗文的赏鉴欲望,吟诵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真实可感,这样的学习法提升了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在对崔楠进行的吟诵为话题的专项访谈中,我们谈到了吟诵带给她什么改变,她说:“就是给自己整个学习带来一种更乐趣感(很强调乐趣),给自己以后的学习带来一些积累,一些铺垫。”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任半塘.唐声诗(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李彩川,女,1982年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北京大峪中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古诗文吟诵教学。

(編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古诗文旋律诗人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诗人猫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人与花
大地的旋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