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2019-06-11卫东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真正血脉。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阶段语文教学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融入与开展,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大学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独立开设一门课程的极为少见。而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之一,在大学开办以来一直存在,有着多年的历史。因此,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结合,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创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西方文化越来越关注,对西方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学习、借鉴,对西方文化热情四溢,却忽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和相关单位关注。大学语文作为大学阶段中的重要学习学科,在课程建设中,许多教师已经开始将原先的“语文”重心转移到“中华文化”方向上。大学教育着力于培养社会人才,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毕业生,对这些毕业生来说,厚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就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而言,虽然教材版本较 多, 尚未明确统一,且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之后便会发现,这些篇目大多围绕中国文学进行教学,以古代、近代及现代的优秀作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材编排。从教材编排内容来看,教材内容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进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今重要的议题。
大学语文作为各大高校必备的公共课程之一,其本身具有广泛性,对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分类选择。此外,由于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性,以人文教育作為整个课程的核心。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重心移到传统文化教育上来,除了要传授语文知识、历史典故、名家作品之外,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带动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中华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纲要》的要求,各大高校都进一步重视各大课程体系的更新及完善,并且逐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相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大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大学语文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实用性较弱、理论性较强,对于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大学阶段而言,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已逐渐被边缘化,处于尴尬的地位。想要化解这一不利现状,必须创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对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融入才能更加顺利。
(一)汉语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母语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者和管理者,也拥有着共同的高等教学理念。语言是思想的本身。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母语的意义重大,是其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重要的载体。整个民族所有的文化深层编码,都一一在母语中予以记载。换句话说,母语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保护母语,是每个民族的重要使命。而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长、最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一,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惜一切保护的对象,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因此,在现阶段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母语教学及相关教学,逐步完善母语教育课程平台——大学语文学科。
汉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文化性、工具性、审美性等多种属性意味着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人文色彩。具体来说,文化性是联系工具性和审美性的重要中间力量和纽带。而工具性也要借助文化性来融通工具才能进一步体现,审美性则是利用文化性通过工具才能展现出来的审美语用效果。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自然离不开“说”和“写”这两个重要内容,语言的读写能力通常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汉语教育必须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地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前文所述,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在众多学科的包围之下,大学语文学科早已被边缘化。在各大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基本上均以“大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一节课通常有100—200个学生参与上课。但是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学生大多只是以完成必修课学分为目的而上课,并不是受课程内容的吸引而来。大学语文学科之所以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归属性问题及缺乏现实功利性的问题。首先,语文学科不像其他语言学科如英语学科、日语学科等具有现实功利性,其实用性能较低,少数学生能够对该学科真正提起兴趣。其次,学科定位模糊,归属无门,导致大学语文学科被忽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被学科化并进行创新课程建设。
首先,根据《纲要》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相关法规性文件来看,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离不开大学语文课程。在众多公共课程中,大学语文拥有这一特性及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次,汉语是任何一个教学阶段中的重要课程教育基础,大学阶段也不能例外,提升汉语教育水平迫在眉睫,也是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最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办已有多年的历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且积累下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课程的自身发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必须明确,并提供法理上的保证,才能解决边缘化问题,将其特有的课程功能充分发挥,才能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三)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引导者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纳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味着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得到更新和完善,这无疑对大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新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作为重要的引导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还应当具有文化传播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首先,在师资队伍素质方面应当有所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對汉语要有良好的掌握及运用能力;第二,除了掌握基础语文技能之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在历史、民俗、哲学等其他方面略有所长,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三,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并且要不断进行学习和进修,提升教学水准。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进行实践研究,了解学生需要,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切忌搞一言堂,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课程肤浅单调。课堂教学尽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可以引入一些历史典故,通过历史典故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历史文化的精神。最后,大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避免单一考核形式,可适当利用调研报告、论文研究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考核,但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围绕创新教育理念进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将文化传播进行下去,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弘扬和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大学语文”肩负着不可小觑的民族任务。
参考文献
[1] 罗小如.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现代语文,2016(2).
[2] 杨慧.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
[3] 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2).
作者简介:卫东,女,1968年生,山西省沁县人,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学硕士,讲师,汉语言文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