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实践研究

2019-06-11王健芸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做合一审美

王健芸

【摘要】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围绕文本展开说读、情读、品读、美读不同方式的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机会。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学生接受人文熏陶,领略文化风采,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做合一;鉴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念为我们当今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依据,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古代诗文源远流长,蕴含着博大的人文内涵和精深的文化底蕴,积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师从古诗文的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学生通过做来学,教师通过做来教,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感受诗歌散发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领悟古代文化的艺术之美。

一、在说读活动中“知人论世”

(一)抓重点,在说读中学,在说读中教

在学习古代诗文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显得尤为重要。“说读”是学习古代诗文的一个活动,对于事而言就是做,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阅读来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起走近作者的一种欲望,想去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而阅读出诗歌中能体现作者经历和感情的重点语句就是学生学的依据,再说说诗歌的初步印象,谈谈自己为何会有如此感触。教师引导着学生去探索在诗歌的背后,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因此又成就了怎样的文学大业,使学生对其产生敬仰之情。

(二)在海量信息中,学生探索,教师引导

学生在说读的活动中,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要学习的诗歌上,不枝不蔓,重点突出。关于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是文学成就有大量的信息可以在网络或是各种资料中出现,面对各种资料和网络的海量信息,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来筛选、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有效信息。

例如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诗歌整体的阅读和感受,根据教师设计的话题来说说作者的情怀或感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内容和组合诗歌中的语句。“一去三十年,他经历了 ”、“ 的乡村生活”、“在樊笼里,令他 ”等话题的说读,让学生去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索作家的品格和情操如何成就了他的诗作。

“说读”活动对于学习一首诗歌来说就是做,学生在做中学会筛选、提炼有效的信息,按照需要整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依据文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在做中明白了学的需要和教的需要,“知人论世”才有价值,教学做合一才能切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和意义。

二、在品读活动中,体味感悟

(一)把握意象,走进意境,体味情感

前面的“说读活动”可以说是从“宏观”的角度、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背景和作品的内容,那么“品读”是从“中观”的角度、从诗歌重要内容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通过品味、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特点来感悟诗歌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学习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学生品读,体味,可以把握意象特点,走进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情怀,从而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

(二)化诗为话,品读中领悟情怀

让学生在品读中去学习诗歌,品读就是做,在品读中学,在品读中教。在不同的品读角度中,学生有序推进阅读。品读的角度不同,感悟的情感也各有侧重,意象所形成的画面是学生把握意境特点的重要依据。通过化诗为话来表现意象的特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其产生共鸣。

例如在《旅夜书怀》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体会来描绘出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段来品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描绘一段“星夜平野图”,可以话说一幅“大江朗月图”,表现出旷远的天地,孤舟的渺小;还可以活化而又逼真地来描摹“天地沙鸥图”,表现出天大地大而作者却如沙鸥一般漂泊无依。景物所描绘的特点要符合诗歌中蕴含的意境,通过品读来描绘画面的内容,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意境。

(三)化词为画,在做中走入情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画“景”容易画“情”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对审美意象内在含义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从而走进诗歌意境。例如品读《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象和意境特点,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作者所选的意象来画一幅画,有杨柳、有微风、有河流、有小船,还有月亮。当有学生画出一个满月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残月”是残缺不全的,是不能圆满的,这个“残”字正是作者内心痛苦、郁闷之所在。正是这个“残”字来烘托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心绪和心境,作者把自己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教师在学生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品读中感悟。可谓是有画、有情、有味、有境。

三、在情讀活动中“涵泳讽诵”

(一)咀嚼体味,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文中的每一种美,都代表着作者的写作风格,都隐藏着作者的心声,都折射着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只有细细地、倾情地去揣摩其中的妙境,才能感受诗歌的美,贴近作者的心和情,这些美是通向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诗歌鉴赏在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属于比较难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鉴赏古代诗文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的,让学生在“涵泳讽诵”中把握情感特征,倾注不同的感情去揣摩、体味文本,教师引导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感受、领悟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层层有序,进入情境

在鉴赏古代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感情角度去涵泳讽诵,感情的层层推进和艺术风格的揣摩领悟,使学生走进优美动人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阅读鉴赏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高的细节化的朗读训练。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豪迈的调子”去阅读词作,体会作者在词作中抒发的豪迈之情;其次,教师引领学生怀着“忧愤的激情”去阅读词作,领会作者在词作中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无限愤激之情;再次,教师引发学生抱着“赤诚的忠心”去阅读词作,赏析作者以爱国之心为生命理念的精神。

在不同的角度的赏析和诵读,学生体验词作的情感,掌握鉴赏的技巧,领略词作的艺术魅力。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的意境。当然,教师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可以播放录音、配乐朗诵等,运用多种形式來帮助学生入境、赏情、析意。

四、在美读活动中,感染熏陶

(一)注重审美体验,陶冶人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构成,中国的古代诗文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精神,它可以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培养人生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夫子闲暇与弟子谈论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情志。夫子问志,学生阅读体会各弟子的述志内容,思考为何孔子说“吾与点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曾晳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美好的画面啊:春风里,人们沐浴、唱歌、无忧无虑,身心自由,和谐美好,令人向往。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这为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学生在阅读审美体验中,陶冶情操,成长精神,形成人格。

(二)了解传统文化,汲取民族精华

中国古代诗文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以低估的,可以说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它们教育、鼓舞、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孔子的“仁”是儒家的文化精髓,学生从“仁”这个汉字切入,去了解儒家的文化,二人,人与人相亲相爱,所以孔子才会赞许弟子所描绘的那幅“暮春郊游图”,那是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大同社会,是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可以说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在古代诗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破除师生之间身份界限,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学做合一。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体味、鉴赏是做,教师引导、分析、讲解是做,不是为了讲解而讲解,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否则就是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学做合一方能让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魅力河流之中。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温寒江.形象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做合一审美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