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而教构建学导课堂

2019-06-11马作雄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马作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

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但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只是打着“以生为本”的旗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中实行的是满堂灌或满堂问的学习方式,即“以教定学”。这种学习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从而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和“会学”,这就是“为学而教”。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而构建“学导课堂”。如何构建“学导课堂”?笔者从“学导课堂”的理解到“学导课堂”应该做到让学于生、还学于生,以及“学导课堂”中如何去“导”等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以教定学;为学而教;学导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注重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大量而重复的倾听、练习、模仿、背诵学到知识。“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教定学”,这是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表现。

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的本质与终级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 “学会”和“会学”,这就是“为学而教”。显然,教师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学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而变得异彩纷呈,学大于教。没有学生的学,教就变得毫无意义。但同时,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又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组织者、引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与“教”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而构建“学导课堂”。如何构建“学导课堂”,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何谓“学导课堂”

“学导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先学后导,顺学而导。从“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一说看,语文学习是可以由学习者的个体实践来实现的。为什么语文的学习可以无师自通?为什么实践表明语文是一门最方便自学的课程?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言语的天赋。儿童不仅具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这些就意味着语文主要不依赖教,而是可以依靠学的。诚然,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要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二、构建“学导课堂”的要点

(一)首先是让学于生

传统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往往采取的是“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单一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很被动,能力不会得到持续性发展。而“学导课堂”特别注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學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自己目的的制定者,学习策略的选择者、执行者、监控者。在课堂上,我们要心甘情愿的“让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不能让教师的“教”挤占学生的“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实的发展。

(二)其次要还学于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是我们当下许多语文课上,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感悟,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使得更多学生的“学”成了“被学”。学,本来就是每个学生自己个体的事情。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课。语文课就应该还学于生,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

三、构建“学导课堂”的策略

(一)预习课文,为学设导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教师的“导”只是一种帮助,是为“学”而设的。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自主预习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二思: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疑: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

正是教师“为学设导”,才使“导”带动了学生全程的“学”。

(二)交流反馈,先学后导

“导”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到底学得怎样?作为教师先要充分的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交流反馈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否则,预习就会形同虚设,导学也会变得毫无方向。

《九色鹿》片段一:

师:喜欢一个人,可以喜欢他的多方面。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人:九色鹿(师板书:九色鹿)

(学生齐读)

师:你喜欢九色鹿吗?

生1:我喜欢它的美丽。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红毛,漂亮极了。

生2:我喜欢它的聪明。

生3:我喜欢它的善良。它见到有人落水了,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生4:它在国王面前揭露了调达的阴谋,它有正义感。

师:它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所以许多人颂扬它。(板书:正义与善良的化身)

(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人,调达。喜欢他吗?为什么?

生1:不喜欢他,因为他忘恩负义。(生上黑板板书“忘恩负义”一词)

生2:不喜欢,因为他恩将仇报。(生板书词语)

师: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生3:背信弃义。(生板书词语)

生4:灵魂肮脏。(生板书词语)

生5:如果九色鹿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那么调达是“邪恶”的化身。

师:说得真好。(板书:卑劣与贪婪的象征)

(对照板书学生齐读)

师:调达是一个( )的人。

……

这个教学环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基本上可以不依靠“教”,而是可以依靠“学”的。“学”在先,学而有疑,教师再“导”。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又可以使教师的“导”更有针对性。

(三)根据学情,顺学而导

“顺学而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松开手中牵着学生的绳索,解脱教学预设对学生的束缚,将学生送到课堂的主体位置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而循着学生的学习和个性体验,来进行指导点拨,完成教学活动。

《九色鹿》片段二:

(当读到灵魂肮脏一词时)

师:“灵魂肮脏”是什么意思呢?老师举一个例子:今天下雨,老师的皮鞋肮脏了。这句话中的“肮脏”与“灵魂肮脏”一样吗?

生1:不一样,皮鞋肮脏是不干净,灵魂肮脏指心坏。

生2:皮鞋肮脏是表面的,灵魂肮脏是内在的。

通过比较,学生对“肮脏”的理解就到位了。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老师在教学“肮脏”一词时,巧用天气作为课程资源,顺着学生的“学”进行“导”。

(四)突破难点,疑难处导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碰到疑难时,教师要充当导的角色。教学缺少教师的指导是不完整的。

《尊严》片段三:

师: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例外”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生2:就是与众不同。

生3:就是超出常例之外,即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的情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词语的本意。你能联系课文来谈谈“例外”的意思吗?

生1:一群逃难的人,他们很久没有吃到食物了,当沃尔逊人款待他们时,这些人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只有一个年轻人不是这样的。

生2:这个年轻人没有先吃东西,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没有活儿干,没有活儿干他就不吃东西。

师:补充得真好!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年轻人不会不劳而获。还有没有同学对“例外”这个词语有更深刻的理解?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会注意到年轻人的行为举止,他更会注意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生1:哦!老师,我知道了,年轻人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有尊严,他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食物。

师:真聪明!

生2:我还知道了,因为年轻人有尊严,他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和赞赏。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生3:我也知道了,因为年轻人的例外,二十年后,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石油大王,百万富豪。

……

任何课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是课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的“导”必不可少,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导课堂”是教育的本真的回归。但我常常又在想,教育不是追时尚,赶时髦。我们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更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我们的“学”要给孩子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于生,还学于生;我们的“导”要符合年段特点,文体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規律,“导”在必要处。只有这样,“学导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徐学福,房慧.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从初一英语课堂教学困惑及反思中看新课程理念
浅析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相关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纠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向
基于新课程理念分析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改革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