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理科学生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2019-06-11杜军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途径

【摘要】新课改以来,高考语文试卷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检验。高中理科学生语文素养相对于文科学生比较薄弱,语文教师根据现状,探索出提高理科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势在必行。

【关键词】理科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工具性体现在应试中的运用,人文性体现语文的文化魅力和情感熏陶。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教学的更高层次,但人文性绝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语文的人文性需要在工具性之上。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语文教学仅有工具性只能使得语文教学僵化而枯燥,失去了语文的灵动与内涵。工具性能让学生得到理想的成绩,但不会在语文上出类拔萃,不会使语文有文化气息。所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之根本。但纵观近年来文理分科后,理科生的语文学习成了一块鸡肋,丢了不可,可是学生却对语文学习少了时间和兴趣。理科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老师如何教理科生的语文,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一、理科生语文素养现状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试卷的知识点考查,越来越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张为民先生曾说,语文试卷,无非包括两样东西:一是语文知识,二是思维方法。语文知识是外在,是表象。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是逻辑,是理解和分析。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思维,科技文章中的逻辑思维,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和分析力,是高层次的考查,绝不是单纯地记忆。

相对于文科生而言,理科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語文的兴趣不厚,因此他们的语文素养落后于文科生。例如现在高中生能理解和背诵的诗词绝大部分是考试用的才背,其他优秀古诗词是不入他们学习范围的,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我最近在改理科班的作业,他们居然对唐宋诗人知之甚少,只是知道名家杜甫、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一点点知识,而对其他诗人一无所知。对北宋和南宋词人混为一谈,对名句理解更是浅薄。

这种情况让老师必须认真面对。如果像文科班一样上课,很多学生必然更加失去对语文学习的欲望。如果在理科班试图上“文化”课,直接会被学生以“没用”的理由否决了。所以,知识层面的差距会带来思维学习、认知等方式的差距。理科生更像是直线思维,逻辑上有一定分析能力,却不能在感悟力上有所突破,不懂得语言的变化和深意。这样语文教学产生了两极分化,文科班更倾向人文性,理科班更倾向工具性。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语文教学的问题。

二、理科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甚至化学题目都需要语文理解。今年就有化学考试的选择题出现一些语文诗句,这些居然是题干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中解读化学知识。可见,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 力,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没学好,理科也难搞。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语文是理科尖子生拼搏的难点,理综不相上下的基础上,谁的语文好,谁就可能成为王者。如果从以后工作、生活来看,一个人说不好话,不会写文章,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像流水账,让人难以看下去,就没法顺利开展工作和正常生活。苏步青也说过,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所以说,语文学习是理科生出类拔萃的法宝之一。

从更深层次来看,语文是与中国文化联系最紧密的科目。语文的广博与细腻、微言与大义、纯朴与华美等都是语文人文性的魅力所在。学好语文,必须要体现在人文性上,而非工具性上,学好语文不是分数高,而是情怀深、文化美。理科生占据着逻辑性的优势,在人文性上如果下一定功夫,必然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佼佼者,必然让语文学习成为文化继承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个语文素养好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必然是未来优秀人才的高标准之一。语文更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文化的语言,是修养的外显,语文也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学好语文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

三、如何提高理科生的语文素养

作家杨绛也曾说:文学就是比喻。语文不是文学,但和文学密不可分。当然,形象性不仅仅是比喻,而是一切具象的、可感的语言现象,理科生恰恰缺少这种能力和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升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

(一)创设开放、平等的课堂沟通氛围,让学生勇于表达

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地位平等,这样交流很容易进行,学生才有参与的兴趣和勇气,才会主动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辨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对语文也产生了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者”的身份和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理科学生对待某一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辩,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心,不要急于批判观点错误的同学,应该多多鼓励同学敢想、敢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那些平时不发言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要多说,不要担心说错。学生从“想讲”到“敢讲”,再到“会讲”,最终到“能讲”,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例如有选择地教学和展示,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文进行研究;小组学习找材料,内部集中找亮点,主讲汇总定文稿,师生交流要修订,内部先听,再推广。诗歌拓展除了学生自己上课外,还要课外收集材料,完成课后拓展。学生在自主的研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才华,让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亮点,让教师倍感欣喜。

(二)激发读书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辨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搜寻信息,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辨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分享,如何让学生有读后感悟,这些都是语文老师要思考的。甚至要告诉学生应读书目,例如蒋勋的书、梁秋实的书、《论语》解读的书,等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呈现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情景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唐诗宋词中,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诗人生平,以推算历史年代等数学思维展开人物命运思考,然后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乐于思考。

(三)培养理科生创新思维,课堂形式多变,学生多展示

语文教师应改变“独角戏”的局面,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活动,将较多的时间留给理科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寻找研究课本以外的材料,自我发现并展现自我。课外工作做好了,课上展示个人见解,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深刻的见地甚至是不足的地方都要牢记于心。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赞扬和鼓励、提点和思考,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探索,改变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唤起理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热情,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使学生在相互争辩、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中产生新的联想,形成新的思路,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互动的课堂讨论中得到了发展。

(四)通过话题探讨,让理科学生学会感性的思维

语文所培养的思维品质,是在个人思想认识基础上产生形象思维。理科生的思维多被数理化禁锢,对数字敏感,对文字模糊,思考单线,不懂变通,又对生活感悟力少,因此,对什么问题都无话可说,都没有个人的见解。而语文中被形象凝聚而成的文学作品,需要凭想象来领悟,需要用认识打通文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如果语文只是在字词、结构方面做出枯燥刻板的分析的教学,是决然体现不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形象思维特点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课堂上,要多找一些话题让理科生思考。或者有争辩性,或者有情感性,或者有批判性。比如快与慢的问题、眼泪的价值的问题、社會怪相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春的味道等话题,都是可以让理科生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让理科生在思考中深入问题,从他人身上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让理科生变得对语文问题、社会现象有思考、有认识、有深度。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形式和方法启发理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他们不仅获得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其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中理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红兵.本质论:拨开迷雾,返璞归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5).

作者简介:杜军,1985年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