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课堂实录
2019-06-11金林娟
金林娟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三次换回孩子的情节,理解《父母的心》豐富的内涵。
2. 借助旁批评注法,赏析贵妇形象,初步领略川端康成小说凄美的语言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母的心》的丰富内涵。
2.借助旁批评注法赏析贵妇形象。
三、教学难点
初步领略川端康成小说凄美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题目是《父母的心》,作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小说中讲到一户人家,家里有几个孩子?
生:4个。
师:这位父亲对孩子也说过爱的誓言,小说中前后写到两次。(PPT出示两句誓言)
师:有请我们班的朗读明星,请他为我们读一读。
师(微笑):这两句誓言在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态度更坚决。
师:哦,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户人家,家里有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船上一贵妇有意收养,并额外给100元。到了晚上,这对夫妇很犹豫,不知送哪个孩子,先送大儿子,后来又换送二儿子,然后是第三个孩子,来回折腾了三次。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这对父母送了孩子又把孩子要了回来,来回共三次。简单地说,就是三次送孩子三次要回。
师:你概括能力很不错!那么我们就重点来读一读这个情节。先说说课前学案,感谢大家向老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同学们写的三次要回的理由做了梳理,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PPT展示)
师:先请大家读一遍要回的理由。(生齐读理由)
(PPT出示预习中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为什么要写三送三要回)
师:既然父母这么爱孩子,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拒绝贵妇人的提议?
生:生活窘迫,把孩子送出去得到的100元钱可以让生活更好一些,对孩子也是一种爱。
师:你提到了两点: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第二是爱得很纠结。
生(微笑):其实,这对父母就是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无论送哪一个都舍不得。
师:你分析得一针见血。但是为什么不直接拒绝呢?
生:这样更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爱得深吧?
师:此话怎讲?怎么折腾多了却爱得更深呢?
生:这叫一波三折,这样小说读起来更有味道,扣人心弦。
师:刚才是从主题上回答,你是从小说写作技巧上来讲。角度不同,思维开阔。
生:这对父母送孩子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实在太穷了,大家看文章第4段,父母是底层老百姓,养不起孩子,有好人家愿意养,或许孩子以后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后来想想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养不起总不能丢了吧,给了人家就再也要不回来了,留自己身边好。
师:你一定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爱。然而这份爱里究竟藏着一颗怎样的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直奔语言文字深处去探寻答案吧。
(默读3分钟,同桌小议)
生:我找的是第8段: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我从“眼含热泪”中看出父母舍不得孩子。
生:我找的是第13段:事情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师:一篇文中重复出现的词句定有深意,这个阅读策略同学们值得记录。我们索性一起来品读一下这些“哭”。(生读第13段)
生:我觉得是面子问题,一件东西送出去,然后辗转反侧,又把它拿回来,为这种出尔反尔而哭;送出去女儿一晚上没睡着,其实父母对所有孩子都很留恋。光从这两点就能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
师: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你们说说父母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
生:因为父母对孩子爱得深沉!
师:恰如其分!以上所找都是直接描写父母的言语,老师想听听不同角度的思考。
生: 这时“船快到北海道了”,这就意味着分别。
师:这可能是诀别,永远的分别。请继续说——
生:然后,我就分析不下去了。(师生笑)
师: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我们来做个小测试,认为这些理由是真实的,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如果认为是托词的请举手。(全班都举手)显然大家都觉得是托词。那么贵妇人难道觉察不到吗?这中间只有一种可能性——
生:他们的理由,贵妇人都可以理解。
生:贵妇人太想要孩子了。所以她能容忍。
生:这对父母说的实在很让人心软。
师:可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们都快成福尔摩斯了。(生笑)大儿子为何不能送?
生:是家庭的未来。
师:长兄如父,是家的未来!
生:婆婆不能丢,因为婆婆是长辈!
师:孝敬长辈是一种孝道。
生:(读第6段文字)这对夫妻总是有商有量的。妻子善解人意,很尊重丈夫。
师:这个观点很有创意。他们并非“相敬如宾”抑或“举案齐眉”,而是在困难中夫妻共患难,叫——
生:相濡以沫。
师:相濡以沫!他们含着泪水、痛哭失声,三送三要回,最终发现自己是那么爱孩子,一个都不能丢!这是一颗怎样的父母心呀?
生:有家的希望。
生:有未来的憧憬。
生:对长辈的孝道。
生:夫妻之间相濡以沫。
师:还有一家人不离不弃!
师:让我们再读第二次誓言!(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师:朗读时,重音能更好地传递情感。
(生标注重音“与其”“不如”再读)
师:是啊,其实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健康、疾病,一户人家能不离不弃,其乐融融才是幸福!
(出示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川端康成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我们先来聊聊曹文轩的《草房子》吧,你们想听故事吗?(生纷纷点头)其中有个情节我印象深刻,桑桑脖子上长了个囊块,城里的医生说是不治之症,在“朗讀者”节目现场,曹文轩说小说里写的是他的亲身经历。
师:读小说不忘写小说的人。这是读小说很好的方法。那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川端康成为什么写这样的小说?
生:他自己小时候父母真的把他送人了?
师:你的猜测对不对呢?老师特意把川端康成的身世编成了小诗。请同学用心感受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师配乐朗诵)
(PPT 那年,我才两岁,父亲却因肺结核去世了。然而,祸不单行,母亲因为照顾父亲积劳成疾也因病去世了……屋檐下,只剩性格古怪的“祝福”还有我,寂寥的家,一老一少,孤绝而生,我十四岁那年,祖父也因病去世了。)
生:悲惨。
生:孤独。
生:让人窒息。
师:川端康成内心真正的孤独或许只有余华这样的作家能体会。他说他童年最喜欢待在太平间,因为那里用砖砌成的床很凉爽。你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推荐大家去看《活着》。看完这篇小说,大家对孤独会有新的理解。
师:老师也想请教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父母本想把孩子送出去,最终选择了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贵妇人很喜欢孩子最终却选择了成全别人,你们觉得父母和贵妇人谁更了不起?
生:贵妇人更了不起。
生:父母了不起。再苦再累,也不会丢下孩子。我父母就是这样的,我们家虽然不富有,但是我妈妈经常跟我说,她工作再累,回到家,就不累了。妈妈说因为回到家就能看到我。
生:(继续)因为我一直很懂事呀。我每天都会在妈妈回家前把饭烧好,帮妈妈分担家务。妈妈回来的时候我一般都在认真做作业,我不能让辛苦了一天的妈妈还操心我的学习!
生:贵妇人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
师:怎么讲?
生:那个年代,有钱人可以花钱买孩子,对方不同意可以抢,但是贵妇人都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她很有修养。她更了不起。
师:结合时代发言,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你点赞!这个问题先到这里。
第二个问题:
课前预习中关于“是否把孩子送贵妇人”这一话题,全班52人,反对39人,理解13人,同意的人数是0。如果再让你做选择,你会同意把孩子送给这样一位贵妇人吗?
生:再穷我也不会送,自己的孩子怎么能送。我还是坚持原先的意见。
生:我改变主意了。我可能会选择送出去。100元保证孩子不会被饿死,送出去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生:我还没想好,我很纠结。我觉得父母不会送孩子,但是贵妇人这么好,如果孩子以后能过得比现在好,是不是也可以把孩子送出去?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这个问题老师不会给结论,也给不出结论,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只有正反两面,回答也不可能只有是和非。但请允许我表达我的想法,关于第一个问题,老师觉得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然而成全他人更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关于第二个问题,从情感上讲,我是母亲,自然不会把孩子送出去; 但从理智上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或许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会改变我的主意。语文课就像一扇窗,希望透过窗,你能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