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圆圆归梦
2019-06-11
Tips:德遠堂和堂前的24根石龙旗杆
德远堂是塔下村张氏家庙的所在地,建于明末,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德远堂前立有24根石龙旗杆,也是目前中国姓氏祠堂保存最完整,也最多的一处。据张氏族谱铭记,石龙旗杆全用石雕,文官的旗杆顶端雕着笔尖,意为人才辈出,武官的旗杆顶端镌刻坐狮,意寓平安、镇邪、添财。综观这24根石龙旗杆,体现出塔下村人奉行“耕读传家、敬宗报本”的传统,石龙旗杆作为家族功名与地位的象征,彰显着家族的尊荣。
作为一个祖籍上的客家人,我从未踏足客家故地,不论广东,还是此时正在前往的福建山乡。从厦门机场落地,车行经过泉州,进入漳州,再上山道,3小时的路程中,来自瑞典的摄影师一再跟我确认目的地是不是土楼?我反复给出的肯定答案让这位一贯沉稳的“中国通”显得莫名有些小兴奋,倒教我好奇起来——莫非他对客家人的历史感兴趣?他狡黠一笑:“卖个关子,到了再说。”
伴着一路山溪潺潺、村路弯弯,我们就这样进入了隶属福建省南靖县的塔下村。正是暮色时分,散养的鸭子和看门犬正在炊烟中各自归家,这个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的古村落乍看之下好像未曾被时光惊动,村妇们做的还是近700年前的那顿饭。踏过圆石小路,我们沿河进入了今天的下榻地——青普土楼行馆。接待员带着软软的当地口音,为我们端上地道的客家饭食,一道麻糍让我们吃得不亦乐乎,山乡夜深露重,我们却安安稳稳地酣睡了过去。
行走的记忆
次日,我们的文化讲解员是塔下小学的张校长。对当地文史如数家珍的他在村中的威望从沿途村民的语气中便知一二。尽管现在我们身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内,但张校长开口先讲的是历史。“村落的源起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张姓入闽的始祖张化孙派下第九代孙小一郎与妻子华一娘……”这可真是个评书故事的好开头,特别是站在眼前这座建在建村始祖原住地上的张氏家庙“德远堂”里听。
对于几乎全员姓张的塔下村村民来说,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德远堂”就是他们的精神中心。譬如来劝阻我们拍摄的守卫大叔就郑重道来:“你们去拍外面吧,这里面有神明!”或许也是真的,才保佑了这座古雅的两进院落在明末至今的历史风雨中得以完好保存。门口的古式牌楼上彩色瓷片剪接镶嵌的双龙戏珠纹样仍旧生动,殿内门扇上的彩绘也依然静美,至于家庙前竖立的24根石龙旗杆更是此地特有的“功勋碑”。它不仅是当地名人的象征,更是功德的体现。“要立这石龙旗杆光有财富地位不行,还要对村子有过大贡献,其德行、声誉都要经过全村人的认可。”
Tips:关于土楼你需要知道的小“秘密”
土楼是利用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两层以上的房屋,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是中国乃至东亚几次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2008年,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将各种材料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方可使用。建土楼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土墙的干燥速度慢,建一层需要停墙让土墙干燥后才能再建第二层,所以建造几层的土楼就要几年或更长时间。在几百年前,其难度可想而知。
土楼不仅只有我们印象中的圆形,还有长方形、正方形、一字形、曲尺形等3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圆形土楼。土楼这种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考虑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内有内战的情势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在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入侵的建筑方式便被接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也符合儒家大家族群居的观念。
在这个住着400多户人家的村落里,家家都有海外关系,但客家人走再远、官再大、钱再多,不忘的都是“德远堂”中那句朱子家训上的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这些走出去的塔下人想方设法寄钱回家,让建国前仅有的3座木桥变成了如今溪流上的11座石拱桥。而重视教育更是这里的传统。民国初年,南靖县的10位留学生和20位大学生中就分别有4人和6人来自塔下。旅居海外的族人持续支持办校,张校长任教的塔下村小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眼中,这也是客家人迁徙千年仍能凝聚不散的原因——他们总有着一个尽管虚无,但在精神上要共同回归的“家乡”。
就像他们的土楼,圆圆一座“城堡”,里面装着客家人的天地玄黄。当年因闽西南一带高山密林、盗匪猛兽猖獗,于是张姓族人沿沟谷两旁建造了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塔下村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始于1631年,之后又陆续建了42座,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每座土楼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又以院落为中心组合群体。一座大型土楼要住两三百人,真可谓“一楼一世界”,也成为儒家思想里大家族群居的生动体现。
此刻,我们正站在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内标志性的田螺坑景区的观景平台上,面对这个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四菜一汤”的小群落,摄影师兴奋得眼冒金光。他选了平台上靠右的位置,手握相机遥控线,等待天光色温的变化,久久不肯离开。
回到“原初”
饱食了一天的精神食粮,回到行馆的我们更为昨日人住了如此历经风云变幻的土楼而备感荣幸。设计师华黎和他的迹,建筑事务所(TAO)也正是被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历史所打动,接下了这个高难度的老建筑改造项目。“在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内改造5幢百年土楼,这样的酒店今后难再有。”一贯偏好在典型的自然及历史人文场地中进行项目的TAO为这里制定的设计方针是整体功能追随结构,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框架,并据此进行空间设计和植入酒店功能。这也是他們用自己的设计语汇在对这些建筑的老灵魂表达敬意。恰如“青普”在藏语中的本意——原初。
如今的行馆由5幢土楼组成,同属清末张嘉程家族。最早建成的“稻孙楼”距今已有180多年。这5幢建筑同为典型清末风格的方形土楼,以中心庭院为公共生活的聚合所,每幢楼中均有水井和祖庭。TA0将这些历史遗存全数保留,并遵循原有土楼的立面逻辑进行立面设计,尽可能尊重客家人的居住观,即人与人的聚合,同时大量保留了土楼的公共空间,还在设计中突出了客家人重视的生活元素:天、山、田、水。景观部分则维持了原有场地的肌理和痕迹,维持周边道路、河流以及街巷空间不变。
但传统土楼的住宿条件不佳,每个房间只得8平方米左右,所以TAO在原有建筑框架中将其内部结构全部打通,重新运用传统土木建筑方式来分配客房空间。与个性强烈的建筑本身相比,室内的风格则尽量古朴简约。至于大堂与餐厅的部分,则改变了原有建筑的封闭性,将建筑两侧打开,不仅在视觉上让它与内部庭院和外部依傍的河流贯通起来,也成功解决了土楼内光线不佳的问题。而新建筑部分则全部以谦卑的尺度与低姿态融入现有场地。
运用当地材料与建筑方式来做设计是TAO的一贯方法。这次,他们挑选了建筑内部拆除后剩下的可用建材来重新处理运用,并结合当地的杉木、草泥灰等材料,把当地原有的夯土技术和木匠的传统手艺重新用到建筑上,让它们得以“再生”。
夜里有点儿湿冷,想泡一泡茶,就手就有当地的“红美人”茶;走了一天,脚有些酸,抬眼处已摆好了柔软的拖鞋;躺在床上听着夜雨看书,想着若能有点儿甜食就能做个美梦了,床头就正摆着一保温杯的果蔬甜汤……员工手写的卡片上字迹有点儿呆萌,可是突然让我有些感动。
未老且“还乡”
再见到张校长时,他已在准备去镇上的事宜。我们还想追问他做村小老师的经历,他却突然沉默了。“我在村里敲了30多年钟,好多家里两代人都做过我学生,现在终于不用再敲了。”原来随着年轻人外流,这个曾经风光的村小渐渐生源枯竭,到最后整个学校只剩下他这一位校长兼老师、一个保安和一名学生。“每周一升旗仪式,保安放音乐,我拉旗杆绳,学生敬礼。”到去年9月1日,塔下小学正式宣布闭校,校舍将被继续用作招待所。“从张顺畴先生捐建到闭校,刚好100年啊。”随着他这句好似无尽的陈述,我们突然语塞,像看了电影里才有的场景,情绪不知如何安放。但比电影里庆幸的是,张校长不必离开他的工作,还会去镇上的小学继续教书。
久久我们都无话,还是摄影师打破了僵局:“嘿,给你们看样东西!”这还是我们第一次接过他的名片,干净的白色纸片上有一块烫印图案,是一位高瘦摄影师带着他的猫站在观景平台偏右的位置上正在拍摄“四菜一汤”。我们又一时语塞,他兀自笑道:“大概是10年前吧,我在网上查看资料,意外看到这张土楼群的照片。它即刻击中了我,我很久都没有那样对一个事物产生如此丰满的好奇心了!”恰逢他当时要印新名片,于是思考了两整天,这位原本只想要白底黑字干净名片的处女座摄影师决心让这素未谋面的土楼与自己发生点儿关系。“从那时起我就想,一定要到这里看一看,但只知它是福建土楼,并不知道是哪一座,直到昨天我们站到那里。”这下,轮到我们眼冒金光了。山河仍在,人事变迁,一些结束或许正是另一些的开始,有一些遗憾就会有另一些圆满,这是历史、风景和人共同要经历的圆环。而身在这个动态的圆环里,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心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寻路“归乡”。
Tips:旅行小贴士
交通:乘飞机到厦门机场,转坐汽车约3小时到达或高铁至南靖站,转汽车约1.5小时到达。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建筑群,包括著名的田螺坑土楼群(俗称“四菜一汤”),只比比萨斜塔晚了十几年建造的“裕昌楼”(俗称“东歪西斜楼”),依山傍水的塔下村和村中的张氏家庙“德远堂”。第二日可前往附近的“云水谣”景区(《爸爸去哪儿》拍摄地)游览,再之后可前往永定土楼群继续参观。
饮食:一定不能错过用当地食材烹饪的地道客家风味。笋、毛豆都新鲜美味,麻糍和用木薯粉与芋头做成的燕子饺更是让人停不下筷子。当地也出产茶叶,尤其以“红美人”为独特。
住宿:位于塔下村的青普土楼行馆是唯一一座由5幢百年土楼改建的人文主题酒店。该酒店于2018年11月加入了全球设计酒店联盟Design Hotels。除住进历史的奢侈外,酒店每日还提供种类丰富的艺文及手作活动,包括人文历史类的徒步讲解“塔下漫谈”,适合亲子的上山挖笋,独家秘境雨林穿行,还有制作客家酸柑茶、错银入画制作等手作课程体验。酒店实行单双人同价,是和亲友一同体验人文假期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