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漠深处走来
2019-06-11于生妍
于生妍
改革开放40年来,青海石油人奋战高原、前赴后继,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坚守戈壁荒漠,勇敢探索未知,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以“爱国、创业、奉献、实干”为核心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培育形成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时代新内涵。
创业:柴达木石油精神从哪里来
2018年冬天,大漠的风刮得剧烈。11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冷湖四号公墓前,缅怀和追思为祖国石油事业献出生命的青海石油人。此刻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秦文贵背起行囊去国外深造,临行前来这里与师傅告别的情景。
1954年,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勘探队挺进柴达木,1955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西宁成立,从此柴达木的石油事业拉开了序幕。
寒来暑往,几代勘探者辗转盆地间。他们中有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第一线的油田脊梁木沙;有视事业如生命,以身報国的石油先锋薛崇仁;有苦干实干、用钻杆书写人生的全国劳模李海波……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他们是在肆虐狂风中住地窝子、在戈壁中坚韧开拓的改革奋楫者,是把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的价值引领者……他们是具体的、是鲜活的,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成为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创造者与承载者。
“风吹雨打不褪色,千锤百炼更坚强。”郝清江、陈贲们的故事,在大漠深处传唱,他们犹如一面面旗帜,迎着新时代的春风招展;犹如一盏盏明灯,在漫长黑夜中点亮瀚海戈壁。
正是这一批创业者,在青海油田发展的浪潮中,用精神滋养和激励着后辈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守:柴达木石油精神如何丰富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一代代石油人应时而出,在改革开放激荡的风云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
“罐区、罐区!现在还剩多少液,剩余100方时请赶快报告给我!”这声音不是来自作业现场,而是发自病床上——刚刚做完高位截肢手术的油田压裂技术服务大队指挥赵科在昏迷中发号熟悉的指令。2018年7月,正在井下作业的赵科突然感到腿部疼痛,但他并没有请假休息,继续坚守在一线作业。直到手术前一天,他依然通宵奋战在狮59井。大队教导员祝雅磊给记者讲了“五铁精神”,令人振奋——铁的信念,为油而战;铁的纪律,令行禁止;铁的作风,攻坚啃硬;铁的队伍,和谐奋进;铁的指标,行业领先!
劳模乔永青说:“我在采油一线工作28年,最光荣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成为青海油田第一个采油高级技师,另一件是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深深地被他激动的情绪感染着——荣誉感和使命感永远是油田人前进的持久动力。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青海油田一线每个家庭的真实写照。
11月23日下午,在花土沟采油一厂尕斯联合站,我见到了陈海虹。1995年从青海油田技工学校毕业,她就被分配到这儿工作,她曾带领班组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油田公司“十佳班组”称号。20多年时间,荣誉蜂拥而至。她先后获得“三八红旗手”“优秀班组长”“安全先进个人”“油田劳动模范”等称号。
我很好奇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在支持着她。她说,因一线工作需要,她和家人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不能见面。为了不让她分心,爱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照看老人、照顾女儿、打理全家上上下下……“在单位我是‘女人当男人使,在家里我爱人是‘男人当女人使!”爽朗笑声的背后,是幸福也是心酸。女儿中考前夕,本在家轮休的她临时又被叫回班上,本想解释,但女儿说:“妈妈,你放心去上班,我安心去考试,我们都干好自己的事才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心有小家,更有大家。陈海虹的家庭,是油田一线家庭的缩影,夫妻长期分隔两地,孩子由两人“倒班”养大。每一个石油工人背后,都是一个奉献的家庭。远离城市、远离家人,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愿意承担这份艰辛和守望?我想,那一定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荡漾。
一线工作的艰苦和特殊使得这里的工作者们仿佛天生带有吃苦耐劳的“属性”。采访到的每个人都会说:“我们都很平凡,做着平凡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种非凡,是一种精神和责任所在。
一代代人的开拓,生动地丰富着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内涵——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这是披荆斩棘的坚韧,更是不屈不挠的坚守。
归来:柴达木石油精神怎样传承
在油一代梁满仓家里,我看到了一张全家福,老人指着一个年轻的男孩说,这是我的孙子梁芯瑜,大学毕业后回到油田工作了,我特别地高兴!
“孩子们大学毕业都到油田工作了!”
“油田一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几天时间,当我们行走在采油一线,看到许多年轻的身影,红色的工作服映照着青春的面庞格外好看。
采访中,油田新生代们都提到了一个词:传承。
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
1992年出生的刘馨思雅是涩北二号采气区监控班班长,业余时间她在许正祥工作室做研究。2018年她获得“青海油田第十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和“局三八红旗手”称号,被破格晋升为技师。她说:“我想多学习一些东西,发表论文,有自己的科研创造,能像许总一样发明专利,为大家的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精神基因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只会愈加丰厚。今天随着技术高度自动化,年轻一代不需要再去像先辈那样接受来自各种恶劣条件的挑战,今天,他们更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追求。
在杨永磊工作室,同样是90后的张中浩说,来到这里后,他感觉人生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杨老师的指导下,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完成了一篇论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专业上的一丝不苟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是我来这里最大的收获。”
李毅峰,2014年大学毕业后到采油五厂工作,作为青年石油人,他给自己定了三点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他说,要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为青海建成千万吨级油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时代变迁,精神的传承无疑是最好的缅怀,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油田新生代们对照的标杆和前行的动力。
涩北气田采气一厂基建中心是一支10人队伍,其中9名党员。他们平均一年在井上工作时间近300天,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人喊苦,没人喊累,有需要的地方立马顶上去……我问中心副主任宋继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勇往直前?他说:“我嘴笨,不会说话,但我知道一点,我是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们是一个红色堡垒,大家都团结一心为油田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有信仰有信念,有家国情怀,心中有对集体的大爱。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柴达木盆地,曾经是荒凉寂寥的生命禁区,如今成了石油人的追梦热土。在这片瀚海戈壁中,如果你问他们,梦想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梦想是红色的,是这身灿烂的工作服颜色,要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这里;梦想是黄色的,就像这里的天这里的地,满目黄沙,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炽热之土……
我为祖国献石油——一代代青海油田人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今天明天与祖国的发展前进紧紧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柴达木石油精神,根植在每个人心里。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奋斗,让这片土地成为沃土,让这种精神成为生生不息的传承。今天,这支大漠戈壁上的红色铁军正以柴达木石油精神时代新内涵为引领,用青春汗水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念奴娇·青海油田行有感
苗利明
三山環抱,柴达木,聚宝丰藏之地。
戈壁荒原人罕至,万顶帐篷架立。
会战冷湖,进军花土,涩北东输气。
敦煌格炼,油城瀚海雄起。
创业奋斗经年,一腔热血,为国献油气。
霜剑风刀何所惧,不改豪情壮志。
几代油人,英模辈出,实干成佳绩。
闪光足迹,精神可待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