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完善苏州市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的对策建议

2019-06-11孙雅南

财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州市

摘 要:本文首先明确目前国内外科技政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的科技政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据此整理和归纳苏州市地方性科技政策。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相关科技政策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不多,对于直接研究相关科技政策效果的模型则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长三角近年来出台的科技政策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方法综合量化分析苏州市近年来所推出的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此作为经验推广。

关键词:科技政策;政策评估;苏州市

一、研究背景

科技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定与准则的统称。科技政策一方面体现为全局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如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方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各种局部的方针和策略,如各地区、部门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为完成总体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具体措施。苏州市自2010年至2017年这8年间累计出台相关科技规划87份,主要包括了苏州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体系建设规划、科技工程规划、苏州市农业、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等。具体来看,苏州市科技规划呈现出注重创新、注重不同产业的科技升级等特点。

二、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科研热情较低,研究氛围不浓厚。在调研中,尽管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总体而言,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其科研环境给予较低评价,此外对所在单位学术对外交流方面,也有接近15%科研人员认为对外交流较少,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但是却仍然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与科研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非科研事务较多以绝对优势成为影响科研热情的最主要因素,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是影响科研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有接近一半的科研工作者认为管理过于严格,不利于激发科研工作者工作热情。

其次是职称晋升难度大,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在我国,职称评审过程是对科研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肯定过程,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物质收入水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科技政策鼓励以及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职称评审和晋升成为压在科研工作者心头的大石,这是我国整体科研生态的现实问题。

再次是科研考核指标单一,管理工作过程复杂。调查结果显示,科研管理工作评价指标单一,对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与绩效认定的指标太单一,通常只是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效益为导向,而忽视研究过程中的付出。而且科研管理工作事务庞杂,涉及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规章制度制定、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小到報表制作、科研情况统计等,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科研机构整体研究环境,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是薪酬待遇较低,科研资源分配不均衡。本项目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待遇并不高,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收入并不占优,最引人关注的是,在科研工作者离职原因中,收入低经济压力大仅次于职位晋升困难,职业发展机会渺茫,与缺乏科研自主性具有同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对所在单位的科研硬环境满意度不是很高,有接近一半的科研工作者认为其所在单位科研资源、数据资料和实验室设备等无法满足科研需要,这也说明大多数科研机构科研支出项目来自于各级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

三、对策与建议

虽然近年来苏州市科技政策对苏州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州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通过研究苏州市科技政策绩效以及通过对一些样本城市的科技政策绩效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苏州科技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是特别显著,在科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可改进的地方。

第一,培育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健康科研环境奠定精神基础。首先明确科技创新理念和科学研究导向,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文化以及具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氛围。要加大对学术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创新科研模式,健全和完善科研机构的科研体制、学术活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其次,应着重培养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和科研精神,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责任感使命感。再次,学术科研文化的建设需要制度文化建设为依托,因此完善学术文化的制度建设,才能够保障学术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度培养规范科研单位的学术氛围,推动建立学术创新精神文化,进而优化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环境。

第二,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权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学术管理环境。学术科研权力是在学术形成、学术发展和学术繁荣过程中为规范、管理学术科研行为产生的权力。行政权力是科研单位的行政组织和管理机构在科研事务的内部管理与服务上形成的相应的管理权。而学术权力则是具有一定学术科研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对学术科研事务和学术科研活动施加的影响和干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两者的在行使权力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界限,任何一种权力行使不当或偏离轨道,都会影响科研机构创新互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健全学术科研评价体系,完善学术科研科学评价环境。学术科研评价是以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为评价对象,针对学术科研活动和成果进行评价考核的主要方式,既包含科研工作者本领域研究前沿的创新性,又需要兼顾科研领域的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对科研工作者前期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包含该科研领域的竞争,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前沿性和创新行等特点。学术科研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种制度,以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科研素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是对学术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

第四,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激励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科研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术科研激励政策要考虑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措施,根据科研工作者的切身需要设计出令其最满意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必须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科研机构的利益有机结合,既能让科研工作者感受到学术科研的价值又能让科研机构的创新水平得到提高,实现科研工作者与科研机构双赢的学术科研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基本特征分析[J].陆根书,孙海鹰,李科,王海晨,畅蕙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2]正確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秋石. 求是. 2012(01)

[3]科学家对社会的道德责任[J].李醒民. 河池学院学报. 2011(03)

[4]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内涵[J].何国祥.科技导报. 2008(12)

[5]从角色理论谈科学家的伦理困境[J].薛桂波. 兰州学刊. 2008(12)

[6]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的系统分析[J].彭涛,王忠,韩连庆.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7]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ocial scientist. Rose A M. Social Problems . 1954

[8]Evaluating the Oversight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J].

Barbara K. Redman,Jon F. Merz.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 2005 (3)

[9]Values and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U.S. versus China[J].William E. Shafer,Kyoko Fukukawa,Grace Meina Le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7(3)

[10]Developi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A model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civil society[J].Ruxandra Vasilescu,Cristina Barna,Manuela Epure,Claudia Baicu.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010(2)

作者简介:孙雅南(1995-),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学生,工商管理硕士;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苏州市
百年辉煌————苏州市百名中国书协会员创作大展
小刺猬的烦恼
学生写话(3)
背诵
风去哪儿了
今天我叫早
Want a Car Like This
想说就说(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