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嘱托 兴学强国

2019-06-11张健

求知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

张健

2019年1月17日上午,正在天津视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参观了百年校史主题展览,与部分院士、专家和中青年教师代表互动交流,察看了化学学院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南开大学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等情况,对南开百年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师生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大学百年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绩给予的充分肯定,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就不难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大学的中国特色,在办学方向上,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办学目标上,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领导体制上,就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的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以“爱国奋斗、公能日新”为主题,既全面回顾了南开大学百年发展道路,又系统回答了中国高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重大问题。

南开大学创办于五四运动时代大潮之中,办学初心就是“育才救国、兴学图强”。如创校校长张伯苓所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张伯苓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898年亲历英国强租威海卫的国耻后,立志兴办新学校、培养新人才。1904年,他和南开校父严修(时任直隶学校司督办)东渡日本考察教育,认为日本强在振兴教育,更加相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于是回国后创办了南开学校(“南开”取自学校所在城南开阔的洼地,后有“越难越开”之意)。

南开学校当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1904年至1937年,南开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时仅为中学部,1919年开办大学部,后来又继续开办了女中部(1923年)、小学部(1928年)和重庆南开中学(1936年),接办了自贡蜀光中学(1937年),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办教育,办以國家为最高目的教育”(张伯苓语),要求学生“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严修语)。

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是南开中学优秀毕业生、南开大学首期学生。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马骏、于方舟等学生代表因领导天津五四爱国运动而被捕,遭监禁达半年之久。出狱后,周恩来受南开大学范孙奖学金资助,于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张伯苓多次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1937年2月在延安与外国记者谈话时也曾说:“我在天津南开读中学、大学,这个学校教学严格,课外活泼,我以后参加革命是南开教育影响的。”

南开大学虽为私立学校,但却一心为国,其办学理念是“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办学宗旨是“知中国、服务中国”。在1928年《南开大学发展方案》中就明确:要办“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当时的南开学人也是立志扎根中国、服务中国,以学术来救国报国。如张伯苓赴东北考察,深感“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回津后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北三省实地调查;以何廉、方显廷为首的南开经济学人在其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天津永利碱厂、利中制酸厂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在华北地区对酸碱工业的垄断,等等。

南开人为什么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这根源于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指出:“公”是大公,是爱国爱群之公德,而不是本位主义的小公;“能”是服务社会之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才能;日新月异,就是不但要接受新事物,还要创造新事物,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还要能走在时代前列。

南开校训把爱国视为大公,南开人也用实际行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1934年10月,在天津承办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学生打出“毋忘国耻”的旗语。1935年9月,在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存亡之际,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南开师生的爱国斗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张伯苓的“爱国三问”,认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南开大学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1939年伦敦出版的《人民之战》一书中,记录下日军在轰炸南开之前专门召开了一场中外记者会,声称南开大学是反日基地,南开学生抗日拥共,因此一定要摧毁之。这是南开的光荣!正是因为南开师生爱国,南开校园在1937年7月29日、30日被日军炸为一片焦土。南开被毁掠后,张伯苓发表声明:“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半个月后也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时年36岁。他在牺牲前给父亲的绝笔信中写道:“阵中无勇非孝也!”战后清查汉奸,没有一个南开毕业的。张伯苓说,这比授予什么勋章都令我高兴。

日寇毁校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经过长途跋涉,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大。三校齐心协力、弦歌不辍,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联大八年,有1100多名学生走上抗日战场,占学生总数14%,其中有名可考的烈士16人,列在首位的就是南开大学生何懋勋,参加了八路军鲁西南抗战,壮烈殉国。

自1919年建校以来,南开人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救国报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36位。其中,马骏、于方舟、陈镜湖、郭永怀堪称杰出代表。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迎来了新生。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南开大学,并在视察后作出重要指示:“高等学校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个重要指示,也成为指导全国高校办学的方针。周恩来总理也于1951年、1957年、1959年三回母校,希望“南开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校风,有新的教学特点,要保证质量,真正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将来共产主义服务”。

南开人牢记教导,把为国家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发扬学术与提高文化作为新的使命,向科学文化进军。特别是时任杨石先校长,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放弃从事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在我国率先转入国家最急需的有机农药化学研究。他在1962创办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为国防科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15项研究成果受到表彰,杨石先亦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李正名院士,带领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填补了我国传统农作物长期没有除草剂的技术空白,满足了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需求,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历史,入选“改革开放40年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

回望百年南开,南开大学是在民族危亡之际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创办的,在发展中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爱国奋斗”始终是主题主线,“公能日新”始终是核心价值,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成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杰出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南开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兴学强国、作育英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还对高校建设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一是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高校党组织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三是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四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我们要深入学习、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高校努力建成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继承弘扬兴学强国的爱国传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要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规划,落实内涵发展攻坚行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

创新之要,关键在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重要领域,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要、全面发展,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
浪漫的材料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百年南开学子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自黑也能激励人
张伯苓妙语
我是爱南开的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