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演变对南拳技术风格的影响
2019-06-11汪颖杰郭大鹏
汪颖杰 郭大鹏
摘 要:南拳是中华武术一支流传有序、脉络分明、特点突出,派别繁多的拳种,其在竞技场上特有的演练方式与风格形成一道独立风景线,赢得场上场下阵阵好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南拳的源起、南拳流派特点、南拳竞赛规则对技术风格的影响理清三者内在联系,旨在寻求中华武术文化现代性和为教练员在编排套路时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竞赛规则 南拳 技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853;G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186-02
1 南拳的起源
1.1 传统南拳流派的发展
自古以来,在武林界流传着“南拳”“北腿”之说,南拳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郑若所著的《江南经略》,在“拳法论述”一节中曾记载有南拳流派,其主要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1]。众所周知广东有“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最早广东由于地处位置优势,许多名门名派慢慢从邻近省市集聚到广东,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逐步在广东落地生根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时至今日,广东南拳已经分布于广东各个地区,并在地方上形成独有的拳术流派和规模。在汕头地区有薛江仔派、刘凤山派、南枝派等;韶关地区有少林拳、八卦中掌、猴拳等;广州地区有侠拳、白眉拳、佛家拳等。广西有名的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等;福建南拳有五祖拳、咏春拳、福州鹤拳等[2]。传统南拳在沿海地区发展繁荣,多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广东和福建也是目前武术界同仁公认的南拳泰斗之地。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南拳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慢慢初俱规模,并且有了地域性特色。当今各省区陆续举办武术比赛,其中传统武术的比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自祖祖辈辈的传统南拳也逐渐拉回到武术从事者的视野。
1.2 现代南拳的發展
自民国时期西方体育引进后,传统武术退居幕后,以竞技武术为代表的现代武术发展迅速,并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新中国成立后, 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南拳正式迈入了现代南拳发展潮流,1960 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 在历年全国性的武术表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3]。南拳于1989 年走出国门,开始走向国际化,这次在国外的南拳系列表演引起国内外广大的关注,也正是这次机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委托,创编了一套可以进入亚运会南拳竞赛套路,给南拳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1997 年, 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 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现代南拳发展最主要特点其社会价值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竞技领域之后,武术深受国家重视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旨在沿袭古人在技术动作中的精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南拳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目前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南拳流派申请非物质遗产文化成功,未来南拳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多功能化。
2 南拳的技术风格特点
南拳是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的拳术的统称,因为地理位置差异,北方地处开阔,气候寒冷造成北方人高大威猛、体格健壮;南方地处蜿蜒,湖泊较多造成南方人身材相对矮小,身体灵活,下肢较稳。因此形成了南方拳术独有的特点,
如广东地区的蔡李佛拳身行端正、肩松腰活动作舒展大方;手法全面,讲究桥手,长、中、短桥齐用,攻防招式势势相连,变幻莫测。常用步型有拐步、骑龙步、丁字步,步法稳健灵活,快速多变;腿法有横钉腿、踩腿、挂腿等,多屈膝性腿法,一击连发且凌厉迅速;其拳势刚猛、精力充沛、多以吸气蓄劲、呼气发声用以助力,用力顺达、多爆发和短打,出拳发声多为“益、的、域”为明显特点。广西地区的侠拳拳法刚烈、威猛,出手快而存力,桥大马,擅发长劲,臂挥舞手法较多。它速度快,步高力猛,变换快,进退灵活,尤其冲锋抛举威武猛烈,人冇万马奔腾,不耍阻持之势。福建地区的五祖拳多短打、门户紧,拳势烈,腿法中平,步形高;步法沉稳,落地重;发劲时先柔后刚,以气催力。
3 南拳竞赛规则的演变历程
3.1 新中国武术竞赛规程的创立(1950—1989)
早在19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和杭州就举行了轰动一时的国术比赛,比赛项目较于现在较少,只有零散的几个项目,当时规则没有时间限制,以对手服输结束,造成了较多的流血伤亡事件,敲响了大赛组织者警钟,至此之后武术进入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完善期。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作为国家指定的发展项目,武术的整理、挖掘工作在国内掀起了一片狂潮。时至1957年,通过《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959年,中国武术协会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由国家体委批准后公布实施。南拳竞技套路的形成与统一,即传统南拳到自选竞赛套路的演变。国内于1960年第一次出台竞赛规则,整套动作采取10分制公开评分,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在场上完成动作的质量及主观印象进行评分,忘记动作或连接有误扣0.1~0.2分;动作出现失误或停顿扣0.3~0.5分;动作编排错误或不能完成动作扣0.6~1分。1960—1989年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四次修改,对于评分的标准改变不是很显著。但武术竞赛套路规则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南拳竞赛套路也逐步发展成基本具备现代南拳套路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竞技南拳套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南拳的限制,基本保留传统南拳的技法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动作朴素、步伐稳健、手法较多、线路灵活多变。此时竞赛规则主要是对动作的整体感觉和主观效应进行评判,运动员套路演练风格区分度不大。但对武术竞赛规则的实行开创了先河,为后期武术的发展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
3.2 南拳竞赛规则的修补期(1989—1996)
经历了早期规则的实行之后,武术一直处于蓬勃的发展期。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路,用做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的南拳全能项目。于1991年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一次较大幅度修改之后进行问世,这次变化主要集中对动作的基本功和单个动作的规格的把控,动作规格出现轻微不符合的动作扣0.05分;动作规格出现明显不符合的动作扣0.1分;动作规格出现严重不符合的动作扣0.2分,还增加了对精神、节奏、风格、布局等的评判分值共2分。南拳套路的内容规定上增加了对跳跃动作、跌扑滚翻动作和助路性的跳跃动作的要求。即:跳跃动作只允许在规则规定的七种屮选做两种,每种只允许出现一次,亦可不选。助跑性的跳跃动作,只允许出现一次。这些规则的修改与补充对南拳竞赛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比南拳竞赛规则建立初期,在南拳规则的修补时期,竞技南拳发展的体系越来越合理化与规范化,从指定动作和创新难度规定增强了演练的标准化与区分度,运动员套路的编排套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运动员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来进行跑跳等高强度动作习练。
3.3 竞赛规则的重大革新(1996至今)
中国的竞赛体制兴起是参照西方近现代体育而发展起来,在与本土體育相结合时期出现了反复磨合,最后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一套系统竞赛规程,但这个规则在面临场上实际情况时又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因此南拳在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来,每年规则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1996年规则中的指定动作和2006年试行新规则的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段时期规则评判任采用10分制进行公开评分,加大了动作规格的分值到6.8分、缩小了演练分值到3分、增加了裁判员的主观意识评分、设立了创新难度加0.2分,对竞技比赛的评分越来越趋向于细腻化。新规则致使整个武术套路技术风格在运动员展现的淋漓尽致,运动员开始一味的追求难度系数的提高,传统套路的风格逐渐淡化。
时值今日,南拳竞赛规则每两年会有一些细微的变革,但竞赛体系基本完善。由于运动员本身水平和大赛经历的限制,因此竞赛规则多为直接制约教练员编排套路思构方式,也考验教练员对竞赛规程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最终结果直接通过运动员这个载体在竞技场上进行呈现,有的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好,难度系数高,舍弃了动作数量;有的运动员动作意识好,动作规范,因此动作数量多更能凸显特色。运动员自身演练水平和教练员对规则的把握程度一起构成了南拳竞技套路演练的技术风格。
4 结语
南拳在武术领域中处于一枝独秀,无论是其实战性,还是表演性来看,都具有很高的现代化价值,其分布地区广泛,所涉拳种种类繁多,对其追本溯源更利于我们充分了解南拳本质特征,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文化内在驱动力。然而随着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准化的引进,竞赛规则对演练风格影响越来越大,但对南拳本身技术特点没有较大的影响,武术动作越来越追求“高、难、美”视觉效果,风格特点区分越来越小,这是广大武术从事者和爱好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5 建议
从运动员本身来说,加强南拳基本功的习练,了解南拳的基本特点与习练方法和南拳相应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选取合适的动作组合,多观看国内大赛顶尖水平运动员的套路演练,最终形成自身特有的技术风格。从教练员来说,教练员要对近10年的竞赛规则进行通读和把握,找出变化的相关规律,在规则领域内进行创编套路和创新,多和武术界同仁进行交流与沟通,增强自身对南拳套路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田勇,陈燕萍,覃明路.现代竞技南拳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8):45-46,48.
[2] 吴春辉,肖林霞.浅析竞技武术中南拳套路的演练风格[J].中华武术(研究),2011,1(7):38-39.
[3] 张娟娟.南拳竞赛规则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