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卧古琴竖奏琴
2019-06-11
我出生在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古琴家,母亲是京剧演员。小时候对多种音乐形式耳濡目染的经历,让音乐渗透到我的血液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共同作用使得古琴成了我亲密的“闺蜜”。
我七岁跟随父亲学习古琴,一路走来,因坚持成就今天。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我曾有过因不得古琴弹奏要领而沮丧的经历。古琴通过吟、猱、绰、注等技法,最终要达到古琴的艺术境界—— 传达琴韵,一首古琴曲只弹出其音,而无其韵就无法传达一首古琴曲的真正意境。曾经的学习过程中,我刻苦练习父亲教我的指法和曲目,但是往往刚开始弹奏一首曲子时,总是无法弹到父亲教给我的感觉,弹出来的每个音感觉也不够丰富,显得单薄。一度的沮丧让我对古琴有了疏离感,等我随着时间的流逝想起古琴的好,再次主动与古琴交流时,我让自己静下心来坚持用心倾听古琴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的摸索让我好像渐渐能听懂我的手在古琴上說出的语言,手上厚实的老茧成了我与古琴交往的见证者。
通往成功的路有时是孤独的,但守住初心,孤独又有何妨?在我学习古琴的20世纪90年代,全国学习古琴的人寥寥无几,在南京的琴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样的环境曾让我彷徨,对人生的规划也感到迷茫。在我读大学时,国内知道古琴的人很少。还记得当时我抱着古琴走在路上,会有人问我这是什么东西。即使我告诉他们这是古琴时,他们仍是一脸茫然。甚至到了知识氛围浓厚的大学,整个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也会对我读的这个一人一班的古琴专业持怀疑态度。当时的我也曾想过学习古琴能做什么,但多年的坚持让我明白古琴传达的是“和、静、清、远”的人文精神。坚持一样东西,守得住初心,坚持到底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大学毕业后,我在江苏音像出版社做了两年的音乐编辑。当时正值唱片业滑坡,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纸,我越来越觉得这不是我想过的日子,就想着该怎么办呢?我跟父亲商量,父亲鼓励我出去留学。
初去德国,一切都很陌生。语言不通,让我备感孤独,这时我想到了我的“闺蜜”——古琴。音乐是无国界的,是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我秉持这样的观念努力,一点点地与德国当地音乐人交流,参加很多音乐活动。我们对德国人的印象一般是严谨、认真,好像他们都是严肃的人,事实上,这是模式化的刻板印象。他们其实是很浪漫的,在艺术上和生活里都很浪漫。在与他们的艺术交流中,我对音乐即兴的演奏技法有很大的提升,对音乐的理解也受到很大启发,德国的教育让我不断地成长。
德国人对待任何事都很认真,追求极致。还记得,教我凯尔特竖琴的老师比我年轻,但对待音乐极度细致,看谱子时,细致到从每一个音去分析其处理方式,仿佛他们的工作是可以用放大镜去看的,这对我的学习也是一次勉励。
凯尔特竖琴是爱尔兰凯尔特民族的传统乐器,音色纯净、质朴而唯美。我小时候便与竖琴结缘,父亲曾从德国带回一位德国竖琴大师吕迪格·欧帕曼的琴声,那美如仙境的声音使我着迷。在德国的我,毫无抵抗力地接受了竖琴并展开了强烈的“追求”。其间,我还特意跟从琴师学习制作竖琴,回国后,花了两年时间筹备,找工厂制作,并在南京艺术学院开设了凯尔特竖琴公选课,直到父亲去世前一年,我才停了这门课。
一般人对我的兴趣转移颇有不解。身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传承者,为何要去学一门偏门的乐器。但在我看来,古琴虽蕴满古意,但我对音乐的认识并不拘泥于古曲。无论古琴还是竖琴、钢琴,或者其他乐器,只要是好的音乐,在心中就能激起艺术的共鸣。
从凯尔特竖琴转了一圈,再回看古琴,我对古琴的理解更自由了。我能用中国古琴与任何国家的音乐人无障碍地进行交流,而这也得益于我在德国的学习经历。
回首这些年我学音乐的成长经历,我想分享给大家最重要的两个心得:1.自由。不要给自己束缚,多去聆听、感受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不要带着偏见去听,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为,跟随自己的心才能触摸到音乐的灵魂。2.勇敢。面对不了解的音乐文化要有闯荡的精神,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聆听不一样的音乐。如果我不曾敞开心扉学习凯尔特竖琴,那我还只是一个传统的弹琴人。而现在,我还在弹琴,但对它的体会更丰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