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校园的萌芽迸发
2019-06-11李嘉怡
李嘉怡
未来学校建设的形态是开放型的,所有的人身处其中,都能产生一种联结感。
因为,只给予孩子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建设校区的潜在功能,是培养他们从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这是中国未来所有新型态学校都会面临的设计方向。
老北京人有着这样一句俗语去形容小孩子的淘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可见,屋顶在孩子们眼里,有着与生俱来的无穷魔力——这所幼儿园不仅有个“漂浮的屋顶”,还包裹了一座百年四合院,由此开启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童年生活。
对于从小在四九城里长大的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来说,在老北京儿时生活的记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这份对人文风情的向往,对城市与自然相融的记忆场景,已成为他近些年来许多作品的意向雏形和设计上的精神语言。
在一座自1725年就有着历史记载的老北京四合院里,马岩松发挥了大胆的创想,以独特的设计表达手法,围着那高低不平的白墙灰瓦,把一座“漂浮”于空中的“屋顶幼儿园”在此化为现实,惊艳四座。
屋顶承包了所有好奇
拥有300年历史的古老四合院是这所独一无二的幼儿园的承载体之一。在旁边,马岩松还带领团队建起了几座“未满1岁”的现代建筑风格教室。通过融合的设计手法,让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在此显出新与旧的强烈反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那片“漂浮”在幼儿园屋顶的环形操场。那是设计团队真切地把“童年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奔跑的快乐”,还给了如今在摩登楼丛中长大的孩子们。
老北京人有着这样一句俗语去形容孩子们的淘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可见,屋顶在小孩子眼里,有着与生俱来的无穷魔力。这所四合院幼儿园的屋顶,更作为一片新的广阔天地,开启了孩子们无拘无束和自由的大门一一“漂浮”的操场,以一种凌空建造的手法,为古老的四合院包覆上一层“现代设计”的美好概念;文物房屋被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重新建立起交流和互动,呈现出一种现代都市与历史和谐对话的新场景。
操场以低矮、平缓的姿态水平延伸,以自由的流线跑道,把城市里建筑之间的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转变成一个户外运动与活动的平台。这里平日被阳光笼罩着,是孩子们室外运动、课余互动玩耍的主要领地。在设计时,设计团队并没有使用特别鲜艳的颜色或素材——自然的阳光和流动的风,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元素。
此外,操场的西南侧,还有一个个高低起伏的“小山丘”,它们与“平地”之间相互交错,在阳光普照下,焕发着童年的勃勃生机,让在这里嬉笑追逐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自由的真谛和拥抱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内外皆宜的欢乐之所
坐落于漂浮操场下方的,是百年四合院和一圈新的教学空间。那里有开放布局的教室、图书馆、剧场和室内篮球馆等,是400名孩子们系统化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此外,为了让他们在学习时能拥有愉快的心情。设计师还根据儿童喜好特别设计了科学发现室、异形手工室和音乐室,通过场地风格的差异化,为孩子们发现新事物和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一种自由、共融的欢乐氛围。
围绕着院子里的三棵参天古树,是盘旋而下的铝制旋转滑梯和楼梯,条条直通屋顶,为乐此不疲的孩子们创造了更多游戏空间。大家在这里走动、跳跃,就像生命的节奏。他们轻易就能上到屋顶去玩耍,充分锻炼了运动的能力和解放天性。为了让幼儿有安定感,滑梯之间还做了双向采光,形成一个室内的光感空间,孩子们在此可以仰望天空,或只是发发呆。
这处别有洞天的古樹滑梯间,与古四合院相互呼应。不仅便于孩子们捕捉到四季的鲜明变化,还为全新的教学场地提供户外的延展以及通风和采光功能——新旧空间被滑梯隔组开来,但相邻相望,让孩子们能随时近观、接触历史的点滴痕迹,以此加深对时间维度和历史的感知力。他们不再是关在笼中的“小鸟”,而是像“小鱼群”一般在自由地游弋、穿梭。
在设计团队的创新之下,几栋看起来互为反差的建筑,就这样在保持各自真实性的前提下和谐共存,还互为作用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塑造出“建筑与人”之间独特的共识和价值的独特体现。目前,这所幼儿园要到今天的秋天,才能迎接第一批体验的可爱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