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9-06-11陈模
摘 要: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价值追求,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仍显缺失,必须转变观念、挖掘资源、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模,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4-0073-06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要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共产主义事业成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政治信仰亦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大力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扭曲。这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意义重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根据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1]而根据《辞海》的定义,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从狭义上看,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因此,文化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主要部分,即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由于传统代表着历史沿革,同时,兼有传承之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能够积极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基本精神与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所施加,手段包含思想观念、政治信仰、道德规范等影响,目的就是让其社会成员能够形成与其相同的思想品德。[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专职工作者和其他任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各种组织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道德规范施加影响,从而教育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作为各个朝代、各个统治阶级维系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不乏封建残余和历史糟粕,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是长期实践所积累的能够积极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与价值追求
道德情操体现人们对待特定事物的情感倾向,追求则是特定的人生的目的与价值取向。中国人历来讲究“先修身而后求能。”古彦有云,“人可一生无仕,不可一日无德”,张衡视“德之不崇”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无数历史实践亦证明,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与价值追求,才能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追求始终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大转折、社会大变革、事业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优良的道德传统能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得到继承和发扬,让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大学生身上进一步体现和凝结,必然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价值追求。
(二)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待祖国的情感,更是一种对待祖国的责任,一种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的道德规范。中国人历来都把爱国情怀放在其它事物的前面,尤其是国家与民族处在危难关头显得最为突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4]在古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昭君出塞维护民族团结、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近代,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皆与世长存。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无不使华夏子孙为之自信自豪,因此,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
(三)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5]其核心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6]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完全一致。因此,倡导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有利于大学生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从而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成因分析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其民族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宣传传统文化,既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就已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存在,现实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远未达其到应然状态
1.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素质底蕴薄弱。根据庄华锋、蔡小冬在安徽省某高校的调查,对于传统文化,仅有1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而29.3%受访者认为“自己基本不了解。”[7]即使选择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其中大多数人也只是对少数名人名言一知半解。这种情况在汤耀平对广东高校的调查报告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在调查曾经阅读过传统文化相关书籍类型与数量时,只有30%的大学生选择“看过3~5本”;40%的大学生选择“只看过1~2本”;13% 的大学生选择“从不曾看过任何经典著作。”[8]当被问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日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过节放假,而不知节日由来。
2.传统美德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功利化。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提炼出来的从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论理的一个成熟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对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利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9]历史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是良好道德风尚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及归宿,对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功利化,害怕吃苦、贪图享乐、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时有发生。
3.理想与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历史过程总是人们自己创造社会现实的过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们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行。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10]也只有具备这些理想与德行的人,才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根据许辉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在实现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但也有28.4%学生选择“先实现个人理想再谈社会理想”;有4.7%学生认为“社会理想与我无关”;2%学生选择“只要实现个人理想就行。”[11]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成因分析
1.观念落后,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党的十七大更是把“弘扬中华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重视程度仍然十分有限。(1)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历史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造成了沉重的传统文化心理伤痛。(2)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反对传统文化的运动,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被划上等号,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承继中断。(3)应试体制与学生心理的双重约束,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践行。(4)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对“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课程设置日益倾斜,传统文化教育亦逐渐变成摆设和口号。
2.思想政治课内容单一,对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不仅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而且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也是大学生道德情操养成的基石。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已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融入内容单一,对传统资源运用明显不足。在当前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論课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除“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之外,其它三门课程并无涉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虽有所涉及,但也只是穿插性带过、不成体系,严重地限制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涵养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3.传播渠道缺失,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仍然有限。当今时代,信息化条件下,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交换的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使得阅读和信息的传播会更加的便捷、有效。然而,大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仍然缺失。笔者针对南京的八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仍有近五成的大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了解的传统文化;近两成的大学生是书籍了解的传统文化;只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其它方式了解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大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集中于书籍和课堂,这必然难以满足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4.活动馈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内化和深入。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増长见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校园各种活动虽然层出不穷,但这些活动大多集中在社交层面,如各种歌手大赛、化妆舞会等。根据陈永福、陈少平对福州十所高校的调查,“65.91%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过少,甚至有8.15%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未曾开展过此类活动。”[12]即使有少数学校举办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也大多只是进行单纯的内容讲解,并没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常常显得枯燥无味。
5.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足且水平不一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准确、有效和可持续。然而,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传统文化教师严重缺乏,而且,还存在着水平参差不一的问题。据有关学者调查,“全国名校清华大学各个院系中,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师也只有26人,仅占全校教师总数的0.8%;北京理工大学的传统文化任课教师仅有7人,只占全校教师总数的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理工类院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系所。”[13]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营造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4]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要求,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教育和感染学生。为了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高校要成为锻炼优秀青年的大熔炉。”但“在人文教育仍然备受抑制的背景下,强化人文教育、着力提升人文教育的地位则是理所当然的重点。”[15]因此,必须转变完全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并通过有意润物、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多个层面,从而营造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资源,深耕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基因,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因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必须深耕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的土壤,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历史典故、实践经验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自信。
(三)搭建平台,强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
泥泞路上的奔驰,永远跑不过高速路上的夏利;个人的成长永远离开适合的平台。同样,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搭建平台,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1)要搭建文化传播主阵地的平台。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渠道,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伴随着优秀文化广泛传播而落地生根。(2)要搭建传统文化传播的大众平台。创新栏目形式,加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宣传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3)要搭建网络新媒体的平台。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载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应该建立红色网站,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应该充分运用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有利资源,建设校园优秀传统文化 APP,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力度。
(四)丰富实践活动,增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亦不能脱离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组织实践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四点:(1)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活动中大学生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即可;(2)活动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3)活动要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4)活动应形成长效机制,有计划、有节奏,分阶段进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核心在于高素质的教师。各高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充分关注教师队伍建设。(1)应加强教师自身的傳统文化修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授业者,教师自身必须学习先行,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2)应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美德培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梅贻琦讲:“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都充分强调了教师“言传”和“身教”的相辅相成,以及教师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3)应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思维活跃、主体意识较强,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光明日报,2014-02-26(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 庄华锋,蔡小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16-21.
[8] 汤耀平.“90 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85-88.
[9]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0] 钱穆.中國文化丛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1] 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1):36.
[12] 陈永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2016(1):120-123.
[13] 韩聪钰,贾利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2012(9):46-48.
[14] 胡平生,张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礼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5] 贾永堂.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1):22.
[1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M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foster high morals, find values of their own and fuel national sentimen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which contributes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However, the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fully realized for various reas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vital to change concepts, exploit resources, build platforms, extend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its re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