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9-06-11王尚君
王尚君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二者都是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探寻经济发展的基本范畴、主要原理和经济规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新的历史方位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成为统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指引,也将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产生强大影响力。
关键词: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契合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1-47-06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核心内核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随着人类现实文明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向前推进。当今中国经济建设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取得突破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来进行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历史方位,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论断。通过对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高度契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的重要理论概括,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展开形式,更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践行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理论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要从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具有突破性和革命性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石创立了剩余价值论,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了条件。“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伴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指出了科技进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制度必然会对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一切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张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透彻理解了社会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通过生产力的配置以及对生产关系的优化,目的是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嬗变,进一步探索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为社会主义的向前发展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必要条件。
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科技创新,可以代替更多的物质资源的投入,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时代条件下,科技创新驱动已经渗透到系统经济体系发展当中,以信息智能化为核心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高科技产业开辟了技术创新新路径,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国家发展必然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重视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技工作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创造积极性,不断破解时代发展最新难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壮大国家综合实力,才能进一步诠释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战略,以变制变,稳中求进,把握每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主线,科学地反映和揭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要通过经济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依然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尤其是要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角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科学判断时代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一方面,通过遏制粗放供给、克服多元化和高层次供给不足等现象来处理好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基本实现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具韧性与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以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要求作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目标的依据,在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
二、新时代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国家经济职能理论
马克思指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同时,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的关系。“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接着指出,国家具有阶级性质,“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市场理论展开直接论述,但其批判自由放任的唯市场至尚的资产阶级理论中,蕴含着重视处理好政府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问题的思想。“现代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国家政权也就愈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具有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具有阶级统治机器的性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作用形式及其经济职能的开创性分析,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及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政府与市场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条件下,依然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一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其主体发展活力。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与失序都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因此,在资源配置中市场不能毫无节制地发挥全部作用,不能放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弱化政府的职能,而是需要党和政府发挥强大的治理能力来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在稳中求进、全面统筹的工作总基调中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底线思维和政策导向,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伟大进程,在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和作用力度等方面重新定位政府的调节作用,开准“药方”,优化公共服务,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实现经济体系内部各元素共同发展和良性互动,增进人民福祉。
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和强烈的世界担当。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协调好党的领导与经济规律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色,既传承历史使命,又突出时代意义。“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经济决策部署上来,提高党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为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解决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好地保证经济社会等工作行稳致远,成功顺畅地走上一条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断续写国家发展新篇章,这些都是对马克思国家经济职能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三、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公平分配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不同社会性质下不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得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的科学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这体现了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联系,劳动分配关系带有剥削和奴役性质,工资与利润、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共产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因此要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肯定劳动者的生存价值,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马克思强调指出,在共产主义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将劳动视为唯一尺度。未来共产主义的到来,由生产力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异的消失,必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属于公有制的内涵范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重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结合。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更是在国际经济竞争洪流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只有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根基,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彻底实现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性超越,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夯实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建立更有效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而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不断探索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现实要求,更能有效地调动劳动者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仍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视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及产权关系参与分配,再分配中发挥好调节机制的效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处理好各个领域的劳动分配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四、新时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新境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打破了国家间不相往来的局面,“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与对外扩张,国家之间的联系性越来越强,“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应该带来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的世界市场。但是,马克思进一步强调指出:“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肆无忌惮地开展对外贸易使得殖民地成为其资本输出的附庸,说明了当时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世界市场,是不公正的经济全球化雏形,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不断膨胀的全球化。国家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利益格局,乃至后来形成的国际垄断联盟,正是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带来的具有剥削压迫性质的全球化,这种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不可避免。
毫不讳言,起始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进程中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全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也看到,伴随着这一进程中的不平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提醒我们,经济全球化需要换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这一逻辑转换的替代方案。它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借鉴西方一切有益经验,成功避免和克服了资本主义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各种发展问题和危机。
中国具有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将世界政治经济变化趋势作为制定自身经济发展策略的基本考量依据,倡导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来引领公正的经济全球化,引领国际社会建立共同安全体系,引领国际社会塑造新的全球秩序。进一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贸易强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以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措施,都彰显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更是一种国际经济理论的创新。“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坚持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濟思想,要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局面;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科学研判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趋势,提升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为世界经济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意义,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发展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继续坚持自主开放和对等开放原则,坚持国家经济安全的方针和人民利益方针,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和民生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责任,为构建国际经济秩序新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五、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寻求全人类的解放、幸福与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第一次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主体力量,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经济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其基本原理、理论框架、研究范式、服务对象等方面都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活动向前发展。“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要在经济领域消除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尽可能增加生产力总量,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来保障。马克思通过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质,指出西方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化的范本和标准。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一切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利益,就要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共享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应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服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境界。人民群众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线彰显着人民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在部署经济工作和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一以贯之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彰显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实施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问计于民,都发挥了人民群众在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尤其是在我国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加大对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的保护力度,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问题事关民生福祉,这种切实关心人民利益的大事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根本尺度和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规定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继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顺应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现实体现,也是对马克思自由王国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都是在回应时代课题中不断前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升华。现在,世界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科学论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参考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具体的经济现实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下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最集中、最生动的理论体现。致力于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善治与国家富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当代表现和最新理论成果,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要进一步将之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精髓结合起来考察和把握。我们党要继续探索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以及自由王国理论应用于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秦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