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渊源、核心内容与真理光芒
2019-06-11周虎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论叠出,亮点纷呈,它既有着深邃的精神实质,又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是顺应时运而生,也是水到渠成而为。这一思想在本质上是“强国论”,是促使当代中国顺利实现由传统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的科学理论。它再一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谱系”。不仅为促进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同时也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此外还为改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模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2.001
要想真正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渊源、核心内容与真理光芒,就必须读懂弄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新思想的一些经典文本,诸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4年版和2016年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及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等等,都是概括新思想的形成渊源、核心内容与真理光芒的重要文本依据,尤其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则为概括新思想的形成渊源、核心内容与真理光芒直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本来源。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渊源
任何正确的思想与科学的理论都绝不是遐想和空想得来的,它的形成既是从过去的和既定了的历史条件中承继而来,同时又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紧密映衬着特定的时代特征,并且还吸收借鉴了前人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思想理论成果中积极有益的部分,最终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入新鲜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得以汇聚成型并不断得到发展。
从新思想所继承的历史条件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历史时期的宝贵遗产,同时又承继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三大历史阶段中积淀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优良传统,此外还注重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并对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实践历程进行了经验总结与智慧提炼而最终得以生成的。
从新思想所紧扎的理论根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时它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思想文化瑰宝,马克思主义为这一新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根本指导,因而是这一新思想的“根”之所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这主要是从“理论根基”中的“根”的意义上去加以理解的),因而主要是指马克思本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及“怎样坚持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思想观点,而这些内容则正是新思想有所继承和有所坚持的重要体现以及有所创新和有所发展的根基所在。
从新思想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上看,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发展失衡、治理失序、改革失能、制度失灵和政治失范等乱象,人们不禁发出了“世界到底怎么了”和“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疑问。诸如政党治理面临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考验与挑战,国家治理适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全球治理遭遇“逆全球化”的暗流与热潮,“什么是治理”“依靠谁去治理”“如何才能治理好”成为萦绕世界各国心头并且久久悬而未决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之问”中,拥有人类情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应运而生。它的提出不仅为世界各国的政党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同时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古老深沉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智慧,此外还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形形色色和可供选择的中国方案,因而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时代之问”的治世良方。
从新思想所立足的实践源泉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而相继提炼和升华出的思想结晶。这些经过总结、提炼和升华了的经验,既有来自各项事业发展和各个方面改革的实际经验,又有从诸多领域的建设与治理环节上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并且还将伴随着实际的发展和实践的演变而不断有所丰富、有所扩充和有所发展。诸如在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和依法治军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大國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政党外交的新鲜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及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两山论”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和实际工作中论述中国将如何进行各项改革、建设与治理的概括和总结。由此,这些强军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自然也就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关于新思想的核心内容问题,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专题论述,“8个明确”和“14个坚持”被认为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1](P7)这实际上也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其中,“8个明确”侧重于从理论层面阐述新思想的重要观点和重大论断,并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的“习式话语”,因而是支撑和搭建起新思想的“四梁八柱”。而“14个坚持”则侧重于从实践层面论述贯彻落实新思想的实践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切实遵循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具有“路线图”作用、“项目书”任务和“方法论”意义。
从行文结构和内在逻辑上看“8个明确”。首先,第一条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分目标,最后一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党的领导,而这正是完成总任务和实现分目标的根本领导力量之所在,集中体现着二者的统一性和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其次,第二条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化解的路径主要在于坚持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与第三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以及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对应了起来,因而是有效应对新矛盾产生的务实举措。最后,第四条涉及国家治理,第五条讲述了依法治国,第六条是在说军队治理,第七条表面上看是外交实践而实际上也与全球治理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四条都与“治理”一词交相辉映,并突出了建与治的有机统一,表明了建设、改革与治理三大板块的有序衔接。
同样地,再从行文结构和内在逻辑上去看“14个坚持”。第一条是说坚持党的领导,第五条是说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第六条是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这三条在逻辑上则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党的领导是维护人民当家做主地位不动摇的政治保证,同时也是推进执政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其次,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价值诉求。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凡属重大改革都能于法有据,确保人民群众始终能够当家做主,并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的存在。再看看第二条、第八条、第九条这三条,第二条是说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八条是说改善民生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关系,第九条是说补齐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板,这三条在逻辑上表明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治理,也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为人民增添更多的获得感。然后再看看第三条、第四条、第十四条这三条,第三条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第四条是说发展理念变革,第十四条是说党的自我革命,归纳起来就是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表明新时代背景下再提“革命”本质上就是要再一次吹响新一轮改革的冲锋号角。紧接着再看看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这三条,第七条是说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就涉及到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第十条是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到国家安全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第十一条是说军队的领导权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和军队治理的根本问题。因此,以上三条都是在说国家诸多领域中的安全问题,表明了安全与稳定压倒一切的极端重要性,试想没有一个安全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就谈不上发展,也难以发展,即使取得了发展,也难以为继,其成果也极容易流失掉。最后再看看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第十二条是说“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的问题,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三条是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这在改善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划时代意义。因此,这两条都有着鲜明而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这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必须遵循的民族认同,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所真正需要的博大情怀。
总之,“8个明确”和“14个坚持”是知行合一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有机统一、高度融合的结晶,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作为出卷人给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又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答卷人进行治国理政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及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极大地彰显了人民作为阅卷人享有评判改革一切得失成败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文字形式对党中央过去五年(即2012-2017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即“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2](这就是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及“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2](这就是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如果从理论层面来审视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自有其熠熠生辉之处。总的来看,这一思想主要回答了以下六个基本问题。
一是回答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我们党的全身血脉和执政根基也都在于人民。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民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样地,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人民群众才能把我们也当成他们的亲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努力为人民服务,忠诚做人民公仆,我们才能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
二是回答了“我们现在在哪里”的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仍然没有逾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我国社会主义如今所位于的历史阶段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一根本定位也没有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三是回答了“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即按步骤进行一系列安排规划,分阶段实施一系列目标任务,既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又要有清晰的路线图,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相关陈述总体安排如下:从现在起,再奋斗两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然后再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接力奋斗,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四是回答了“引领什么样的发展潮流”的问题。即当前的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国梦,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离不开亚太,共筑亚太梦、世界梦则有助于实现与中国梦相融通,这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发展,也将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继续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自身发展,我们将坚持走不冲突、不对抗、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方的友好合作與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中国也将通过承担自身力所能及的责任与义务来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帮助一些国家摆脱“依附型发展”和“脱钩型发展”。
五是回答了“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即牢牢铭记古人圣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励志箴言,以自强不息和创新不已的魄力继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除旧布新,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来为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换血”“输血”和“造血”,以不间断的实践创新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以一种永不懈怠和勇攀高峰的精神状态踏上新征程、适应新常态,以及以一种一往无前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拥抱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六是回答了“承担什么样的全球责任”的问题。即在国家定位上,中国日益由一个区域性大国逐步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为此中国要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与风范,由此为世界各国谋发展、为人类社会谋进步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当前,西方政坛乱象丛生,全球治理举步维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泛滥,个别发达国家沦为“全球老赖”并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美国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由此,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如今已是迫在眉睫,世界也正需要负责任的中国为妥善解决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寻找有效路径。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仅巩固好了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同时也锻造出了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一方面,我们重提核心提法,首提四个意识,牢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因此成为新时代的领航人,受到全党拥护,赢得人民爱戴,是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另一方面,在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修订黨章和修改宪法的正确形式,顺利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家族成员”逐渐增多,不仅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如今还囊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新思想和其他三大理论成果,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新思想是其中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版本,其他三大理论成果直接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隶属于同一理论范畴的基本规定。如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召唤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融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又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情怀(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3]而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三“为”三“谋”情怀,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融入和镶嵌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典范,同时也是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人格力量与担当力量熠熠生辉的深刻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作者简介
周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