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分异研究
2019-06-11朱新捷
朱新捷
【摘要】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具有各自特征和不同需求的两部分人群,但在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界中对该两部分人口的研究较为稀少。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区域——浦东新区的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两者间空间分异的客观现象、特征以及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希望能为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户籍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空间分异
人口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与资本一样具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和跟随性”,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必定会迎来人口的高度集聚。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兵地区,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集聚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汇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聚。其中,既包括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也包括有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县的人口向浦东新区的迁移。不同来源人口的汇集也产生了明显的人口分异现象,值得中国其他城市、新区借鉴和参考。为便于准确反映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后的人口变化,本论文中所有的浦东新区均指在2009年与原南汇区合并前的浦东新区范畴,2009年后的指标均经过一定的修正,特此说明。
1、浦东新区历年的发展情况
1.1经济快速发展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一直以超高速的经济发展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浦东的生产总值从1990年60.24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6448.68亿元。20多年来累计吸引外资直接投资项目21765个,累计投资金额995.95亿美元,将近上海市总额的三分之一。从跨国企业总部来看,目前有5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地区总部落户浦东,有147家跨国公司总部落户浦东,有46家中外资银行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浦东。
1.2人口快速增长
浦东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了人口的快速集聚。常住人口从1992年的145.55万人,快递增加到了2013年的383.32万人(原浦东新区范围),增长了163.36%,是同期上海是常住人口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增长的常住人口主要来源于机械增长。其中,既有上海市其他区县的户籍人口迁移(38万人),外省市户籍人口迁移(28万人)以及境外人口迁移(8万人)。
2、户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2.1户籍人口增长情况
1992年浦东新区户籍人口数为138.82万人,其中沿黄浦江街道地区,户籍人口79.44万人;沿江街道以外各镇户籍人口58.89万人。2013年,浦东户籍人口总数为201.68万人,比1992年增加了62.86万人。其中,沿江街道户籍人口115.51万人;各镇的户籍人口86.17万人。从1992年到2013年,浦东户籍人口占上海户籍人口比例从10.73%提升到了14.08%。户籍人口增长过程中,自然增长基本为零,增长主要是依靠上海市其他区县户籍人口的机械迁入以及外省市人口的机械迁入。从1992年到2013年,上海市户籍人口累计迁入浦东38.4万人,外省市累计迁入浦东27.9万人。
2.2户籍人口分布变化特征
从1992到2013年,浦东户籍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2.2.1沿黄浦江街道地区的户籍人口高度集聚
在计划经济时代开始设置的沿江街道是浦东来户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从1992年到2007年间平均以2万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加,并在2007年户籍人口数基本达到稳定。期间户籍人口密度从1.35万人/平方公里,上升到了1.85万人/平方公里。沿江街道的大量户籍人口是早期浦东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浦东城市化扩展的起点,为浦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
2.2.2户籍人口以“摊大饼”模式增长
从1992年到2000年,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区域主要分布在紧邻沿江街道的花木、北蔡和和高桥地区。从2001年到2013年,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区域继续扩展至张江、三林地区。人口的增长区域继续呈现依托原有街道向外扩张的模式,呈现“摊大饼”的形态。
2.2.3开发区阻隔了户籍人口的蔓延
浦东具有张江、金桥和外高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三大开发区两侧的户籍人口增长态势完全不同。开发区以西的中心城区户籍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1992年的67.51%上升到了2013年的72.46%;而以此同时,开发区以东的区域户籍人口比重越来越低,户籍人口比重从1992年的19.08%下降到了2013年的16.10%。大型开发区的大面积产业用地事实上起到了阻隔户籍人口扩张的作用。
2.2.4中环沿线是户籍人口增加最快速的区域
中环沿线地区是户籍人口增加最快速的区域,也是近几年轨道交通大量建成通车的区域。户籍人口增长与公共交通的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特征。鉴于该区域的居住用地建成率仅为68%,未来还有很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2.2.5户籍人口城市化扩展的格局分析
从户籍人口的扩展可以发现,户籍人口的扩张呈现出明显的边界性特征。户籍人口在扩展时多是选择紧邻既有建成区的地区,层层连续性地逐渐向外拓展。飞地、新城等模式事实上较难导入户籍人口。当扩展遇到开发区阻隔时,户籍人口也不再扩展或跳跃式发展,而会选择其他与现状中心城区相邻的其他区域。而高速公路、环城绿带等具有一定宽度的、规划设定的阻隔带事实上也未能起到阻碍户籍人口扩展的作用。
户籍人口扩展的边界性特征,可能是由户籍人口对原有城市的认知、联系和户籍人口的财力情况等综合導致。由于户籍人口对城市的固有认知概念较强(城市边界在哪?哪些地方是乡下?),导致了户籍人口的迁移和增长是更基于既有认知,也就会更倾向于“摊大饼模式”增长。上海户籍人口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上海郊区乡野有着一种原发性的排斥,从根本上不愿从市中心屈就到乡下地方。加之既有的生活圈层依旧在市中心区,固有的社会联系群体大部分仍在市中心区。加之一定的心理因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户籍人口的扩张到一定的空间边界后不再继续。而且,户籍人口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强,也更能承受较高的房价,无需屈就于经济压力而搬迁至郊区城镇。
中心城区户籍人口不愿迁出中心城区去的同时,而位于这个传统户籍人口密集区(即市中心区)外的原郊区县户籍人口,却在大量地迁入市中心区。首先,从心理上看,这在传统观念上属于“进城”,是身份、能力、水平提高的象征,郊区县户籍人口普遍乐意和主动去搬迁进城。同时,中心城区更好的工作岗位也在吸引着大量郊区县户籍人口。而且,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在郊区的大量集聚,产生了大量的环境和治安问题,也对郊区县的户籍人口造成了不安定的影响,驱使他们去搬离他们认为综合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的郊区,搬去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上更为接近的市区户籍人口。
市区户籍人口扩展到一点边界后不肯继续往外搬迁,郊区户籍人口主动往市中心集聚,造成了上海的户籍人口越来越向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集聚的情况。
3、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3.1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和来源
1992年浦东外来流动人口6.73万人,到2013年外来流动人口181.64万人,增加了174.91万人。
3.2外来流动人口变化特征
3.2.1外来流动人口的全域普遍性增长
与户籍人口增长相比,外来人口的增长分布更为匀质,全域各地区都在快速增长,各街镇平均增长率为254.57%。
3.2.2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外环线沿线区域
但从绝对数量上来讲,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最多的区域还是集中在外环线沿线。这也符合既有的诸多研究结论相似,外环线沿线地区是外来流动人口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效益、工作岗位等后的合理选择。
3.2.3沿江街道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速和密度高于外围各镇,并且群租现象较多
虽然沿江街道在外来流动人口总规模上不及外围各镇,但在人口增速和人口密度上,各街道的平均增速275%和平均密度0.62万人/平方公里均高于各镇的平均增速233%和平均密度0.34万人/平方公里。街道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密度高可能与外来流动人口目前在浦东新区所从事的就业结构相关。首先,在外来流动人口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处于就业结构上升期的第三产业更多是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前往和居住在中心城区内的各街道。同时在细分行业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外来流动人口站绝对多数的行业也更多是位于中心城区。
同时,由于街道内的房屋租金普遍高于各镇,在外来流动人口密集的前提下,就产生了大量的群租现象。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各街道内10/人户的比例是各镇的5倍,5人/户比例是各镇的2倍。根据搜房网、赶集网等网上的群租情况发布(以发布床位信息出租为群租现象发生的依据),浦东最严重的群租区域集中在陆家嘴地区及其周边,而且陆家嘴地区的出租数量基本超过了其他区域的总和。
公安部门的数据和网上的数据都表明了在中心城区内存在大量的群租现象,庞大的供给说明了确实存在庞大的需求。无论是在陆家嘴地区求职的年轻外来流动人口,还是为陆家嘴地区的豪宅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类人群,都需要一个就近的、便宜的居住地。
4、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
二十多年来,浦东常住人口中的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其增长区域和增长范围差异明显。户籍人口明显集中在浦东既有的三大开发区西侧区域,而外来流动人口重点增长区域更集中在外侧区域。由于客观上形成的人口分异,在浦东事实上已经形成人群分布的不同圈层,包括户籍人口密集区、混合增长区和外来流动人口密集区等。
5、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客观上形成的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分布差异并不是城市规划所主张或倡导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等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共同结果。这种分异现象本身是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共同选择,不存在错或者对。而且,这种现象也可推及为一种规律,在某些规划中应加以遵从或改善。
5.1户籍人口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上海划定并建设了多片在外环外甚至郊环外的大型居住社区。但这些大型居住社区的入住情况差异很大。外环外、紧邻户籍人口快速增加区域的三林基地入住率较高,但同样位于外环外的曹路基地,入住率却相对欠佳。分析两者的差异可以发现,三林基地拥有进出市中心区便捷公共交通条件(8号线),它又紧邻户籍人口密集地区。而且,三林地区在上海市户籍人口的传统认知里也是较为繁华、擁有特色历史文化传统的大镇。而曹路基地一直缺乏直达市中心区的便捷公共交通条件,与人口密集地区又相隔了一个金桥开发区,而且曹路地区也一直是一个传统认知存在感较弱的一般镇。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三林基地发展较快,曹路基地发展较慢。因此,在考虑后续浦东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发展时,也应更加侧重那些与市中心联系拥有便捷公共交通条件、无大型产业社区阻隔、拥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康桥、周浦、航头地区的大型居住社区。
5.2在市中心应设置为外来人口服务的低价住房
通过上文对中心城区内群租现象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中心城区对外来流动人口以及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对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双向需求。民间自发形成的群租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已发生过多起影响较为恶劣的事件。因此政府必须对群租市场进行规范,并且应在市中心区设置较多地允许一定数量人口同住的、低价的租赁住房。不仅为外来流动人口中的白领阶层,也为那些提供简单家政服务的外来流动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吴缚龙,肖扬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广州新移民居住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第33卷第11期,2014,11.
[2]杨上广.浦东新区迁入人口的分异[J].城市问题,2006,第1期.
[3]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第30卷第1期,2010,01.
[4]罗仁朝,王德.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