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无心以出岫

2019-06-11邓威

书画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结体学养性情

邓威

谢无量先生的学问与书法,性情与诗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概其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1.青年时期(1901—1937),倾于儒学学说,以天下为己任,怀揣经世救国、忧国忧民之情,诗书激越豪放;2.中年时期(1940—1956),偏于老庄道家处世哲学,致力教育,留心学问,担任政要,诗书散淡蕴藉;3.晚年时期(1960—1964),诗书铅华洗尽,著述丰富,复归山林,诗书终老],我们大体可知其总体风格及阶段特征。若想得知其人之真境,书之根本所隐含的书法本质内涵,还需我们去逐一探究。

一、“林花经雨香犹在,芳树留人意自闲”—以意为本,象法为用

书法之意讲求淡雅、流畅、含蓄、自然,忌艳丽、紧结、显露、做作。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作为书法的至高境界,妙在白石老人般的“似與不似之间”,既要“不可尽像我”,又要“不可不像我”;既要“不可有我”,又要“不可无我”;既要不可尽似,又要不可不似,始于形似,终于神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也。观谢老书法,看似天真随意、稚拙无华,实质却透露出超逸脱俗、自然质朴的真气。其线条或如枯藤老树,或如枝蔓干柴,或藏或露,或偏或倚,时缓时疾;其结体意势有余,妙趣不尽,字外之奇,言不能概,自然具有“意”的本质内涵。在古代书法理论中,象与意是书法艺术外在美的根基,意与法是书法艺术的形式法则,三者互相联系又互为制约。

谢老虽临习大量碑帖,但作字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笔,或取其结构分布,取其所取,而非一一尽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下文将以此为索,以行笔、结体为主,以古代杰出碑帖为比,浅窥谢老其字的意、象、法。

谢无量书法风格典型分析:例如节选自大字对联“意”(图1)字,线条中间比两头粗,结体也是中间比上下两头宽,线条质感沉重而不失自然,线条中间多含有清晰生动的飞白纹理,收笔往往带有不规则的、呈参差不齐状的特殊图案,这些表现都是碑学力戒中段空怯的生动写照。偏旁上下左右,长短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片天机。点画极其自然灵动,解体不受拘束,打破传统,打破藩篱,行云流水、天趣盎然的书写状态、文人的学养以及传统碑帖的融会在此字的结构与线条中一览无余。

古人云,运笔有起止、缓急、映带、回环、轻重、转折、虚实、偏正、藏锋、露锋。从行笔来看,谢老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下以谢无量手札《奉和去夏》单字与之相较且分条叙述:

(一)与钟繇《宣示表》对比分析

钟繇的真书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细看谢老行笔及结体追求的古雅与点画之间的意趣所在,拙朴温和,受其真书影响无异,却无固守僵法,由此也可看出谢老的艺术主体精神。(图2—图4)*

(二)与王羲之《兰亭序》对比分析

从谢老此手札用笔、结字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二王”意蕴。如其中“水”“咏”“俯”“暂”以及未提到的“清”“列”“然”等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谢老对“二王”所下的功夫,以及对魏晋风韵的心摹手追。谢老在“法度”的基础上融入“新意”,此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性情于点画之内”是也。(图5—图8)

(三)与《张黑女墓志》对比分析

《张黑女墓志》朴茂峻宕,遒古精雅,结构扁方且参隶意,章法疏朗有秩,颇带质拙气息。谢老的字风骨内敛,朴稚高雅,行笔不拘一格,应是取其精髓,摆脱了古人的法度藩篱。此墓志中侧兼用,方圆兼施,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与谢老的书法观念也大体相同,体现了谢老对“意”的追求。(图9、图10)

从谢老字的结体来看,可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例如与《瘗鹤铭》“真”字相较,与《石门颂》“凿”字相较,与《张猛龙碑》“中”字相较,虽外形不尽相似,但从字的结体与风神,仍可得见北碑之痕迹。

(一)与《瘗鹤铭》“真”字相较

此“真”字随形就势,结体自然率真,古拙浑朴,起收笔处仍有篆隶意象,撇捺处带有行书意韵,沉毅中不乏灵动之感,厚重中仍有奇趣之姿,与《瘗鹤铭》气息韵味极尽。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谢老追求高度自由的创作心态。(图11)

(二)与《石门颂》“凿”字相较

谢老的“凿”字体势纵横多变,随字而生,松而不散的结体使得字形自由洒脱,富有变化;起笔的隶意与行笔的草化,点画的呼应与收放的有致。这些都与《石门颂》相应。通过此字也可看出谢老通过积学所实现的“有法”的自由。(图12)

(三)与《张猛龙碑》“中”字相较

谢老的“中”字与《张猛龙碑》“中”字相较,竟有着超乎寻常的契合度。方圆兼备的用笔、欹侧险劲的结体以及精密的偏中分线的位置都惊人地相似,整齐中富于变化,平和中富于雄强。由此可见谢老对于北碑的用功程度,亦知谢老出新意、获成功的关键是辩证地处理好了“意”与“法”之间的关系。(图13)

谢老虽师承于历代优秀碑帖,却各尽其字之态,不受拘束,天趣盎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创造出归真返璞、独属一家的“孩儿体”;看似随意写来,不求技巧,甚至有字若酒醉欲扶之态,实则寓沉雄于静穆之中,闲逸萧散而不乏风骨,气宇轩昂而不乏韵致,乃有深味。可谓是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含雄奇于淡远之中。所以,吴丈蜀先生说谢无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与书法创新的先驱。谢老的种种生活常态与魏晋时期放浪形骸、潇洒飘逸的豁达气质及由显及隐、才情返璞的处世哲学相融,造就了他意出尘外、不着表象的书法艺术。

二、“大雅扶轮,风流自赏”—书为心画

于学书者而言,“书法难于烂漫而不难于谨严,难于生拙而不难于成熟”。笔者认为书法“难于谨严中见烂漫,烂漫中见谨严”。正如孙过庭所提出的“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谢老作字信手而为,不事雕琢,极重视书法的艺术精神,抓住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关键。观谢老字,如欧阳修品梅尧臣诗:“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食如橄榄,真味久愈在。”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书法如同诗歌一样,做到气象峥嵘并非最高境界,极致之境乃是铅华洗尽,归于平淡,包含对人生、历史的深沉体验以及人类生活的丰富性。谢老不仅以书法名世,其诗文亦可见其高怀。下文通过浅析谢老几首题书诗词,一睹其性情及相关学书见解。

(一)10岁时所作《纸鸢》诗

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

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谢老优于常人的气韵与风神,谢老的诗书具有清新自然的韵味,如清风徐来、明月在天,脱去世俗之气,不藻饰,不雕琢,发于胸臆,出于自然,加之后天學养的熏陶与浸润方成一代大家。

(二)《题张毅崛藏〈宋拓圣教序〉》诗

右军风格最清真,貌似如何领得神。

浪比俗书趁姿媚,古今皮相几多人。

谢老崇尚魏晋风流,追求“古意”,追慕“清真”,其在道出逸少潇洒不羁的同时也提出写字应形神兼备,切忌一味追求皮囊的形似而忽视内在的风神,而应注意皮裘为下,神行乃妙,内外兼修方为学书根本。

(三) 再读《郑文公碑》《广武将军碑》《张猛龙碑》等题诗

其一

河溯贞刚见古风,北书无过郑文公。

南人姿媚徒相趁,变隶何妨有二宗。

其二

投鞭猛气正开张,气势犹堪启晋唐。

百载草深埋古碣,世人伪本竞商量。

读以上两诗,可知谢老对“二王”及北碑皆有精要见解,足以探究其书学脉络。谢老不同世人之处在于其认识到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舍其貌,取其神。表面看,其字既无“二王”形迹,亦无北碑形态,而是集二者之长,融会贯通,貌似离法,实则个性鲜明,耐人寻味。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而“神采”一词亦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内心感情和精神面貌。由此可见,那些极具文化辨识度而竞相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是学养、性情、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可谓平淡寓绚烂,雄秀出天然。

通过对上述诗词的浅析,我们得知谢老近乎魏晋风流的性情及转益多师、博观约取的学书思想,也由此可知谢老书法妙在笔墨之间,须用心体悟,并非只眼观可得。观其字,如品佳茗,初而味淡,既而略苦,终而芳香溢出,久之弥深,回味无穷。

观谢老书作,一眼不知其所宗,反复咀嚼品味,便可窥见魏晋法帖的气韵和南北朝碑版的风神,或中和,或峭拔,或淡泊,或绚烂,或整洁,或邋遢,或娟静,或纵恣,优游自在、以意写心、复归于朴、妙契自然的风格,极具老庄无为之境。细观谢老书法,结体自然清新,运笔如行云流水,兼魏晋风度与宋人意韵,妙趣盎然,清逸率真。其诗从容优游、风度玄远,有着李青莲的韵味,亦有杜工部的精神。其书亦是如此,笔墨中所呈现出的性情本于书写者内心,得于书写者阅历及学养。由上文例证,我们可以得知性情之于书法的重要性。其实任何艺术创作都是这样,重中之重是性情,性情的力量和感情的因素会像破竹之势迸发而出,形成艺术创作中从无到有的巨大生命力。

三、“书林扬觯,芳芬袭予”—书如其人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发展中有一种基质未尝改变,这就是“精神气骨”。于右任曾评价谢老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沈尹默曾评:“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而后人对于谢老书法又冠以“意出尘外,绚烂至极”之说。正如许慎所说,“书者,如也”。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一种寄托,是一种表现和传达,寄托书者的志向、学养与才华。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字,便可窥见此人的整体素质。从书法艺术内涵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内涵是书写者内在学养、才情、阅历、志向等精神因素的外化。谢老的书法格高而生趣。其取法在六朝上,其人性格亦见六朝高士遗风。谢老的字如其诗,意出尘外而又神韵疏朗,古拙清新而又蕴藉浪漫;谢老的诗如其字,豪爽劲健,英姿雄发,远韵远神。诗词亦相同,作为一门达性情、形哀乐的综合体艺术,书法将书家的情感与学养通过线条展现给世人。正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也。

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发现书法创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真正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事先设计的结果。谢老传世的作品多为文稿、诗稿等,随手拈来,满纸涂改,不挑纸,不钤印,因此他不会刻意,他不会揣摩,而是信手一挥而就,动静皆有姿态。信手而为之的天真烂漫便成了后世文人书法创作追求的最佳状态。苏轼也很关注书写者的学养、人格精神之于书法品格的重要性,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云:“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谢老曾与刘君惠诗言:“十年繁弱暗生尘,壁上悠悠看虱轮。裂尽目眦终一试,明朝起作射潮人。”意思是学习任何东西都如同学习射箭一样,没有十年面壁、看虱如轮的功夫,不可轻易言射。谢老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且躬耕不辍,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堪称博学深思的一代学问大家。其出版的23部著作以及诗集《青城杂咏》可见其学者高怀。

李昭玘《乐静集》中也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者,终不能尽妙,吾应心目手俱得之。”此话揭示了苏轼关于书家学养与基本素质的观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谢老作字融会贯通,清新脱俗,与其学识修养、天赋秉性难以分割,也与所处时代环境、身世背景难以分割。所谓时势造英雄,而非纯粹的笔墨技巧所能达到。吴丈蜀先生《跋谢无量先生自书诗册(八首)并序》云:

其一

突破籓篱迈旧踪,师承魏晋善融通。

成家岂是临攀得,造诣全凭字外功。

其二

一片清机出自然,真情至性策毫端。

纵横挥洒超凡笔,不近柴烟炭火边。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谢老晚年思想上渐渐由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想转入复归于朴的老庄哲学,让“有为”上升到“无为”,他的书学思想与手上功夫也随之渐趋成熟,成熟的不只是笔底墨,更是心底空。马一浮在作《谢无量诗集》序时,认为要不滞于物,不囿于习,而后可得之声色言象之外者,方可读啬庵之诗。品其书亦如此。人们的心灵变化最难捉摸也最难表现,也只有艺术才能稍稍逼近,尤其是书法艺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心灵地图。而像谢老那些情感细腻却又心思敏锐的文学艺术从事者往往便会乘兴而为,把一张张波动的心率图要么化为笔底的壮阔波澜,要么化为脑海的不息川流,去倾听他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与心声,亦是平静,亦是波澜。

小结

赵之谦《章安杂说》:“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谢老书法既有稚子的生拙又有大儒的韵致。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把二者统一起来,便升入化境。社会生活如此,艺术如此,书法亦如此。书法望之至简,入之弥深。谢老耽史哲、娴诗文、行万里、善参悟,集学者、作者、游者、思者、书者于一身,诸艺贯通,融万事万物于心中腕下,方恣意潇洒。“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是要求书法要自然流露,书者要学养兼修,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自己的性情与灵魂,体现自己的学养与禀赋,体现自己个体的存在及与众不同。云无心以出岫,书无意而天然。容天地于襟怀,凝万物于笔端。若此,翰逸神飞矣。

注释

* 谢无量例字在左。下同。

猜你喜欢

结体学养性情
性情决定命运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性情决定命运
书法线条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文献馆员之解读
《芥舟学画编论山水》·避俗章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