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700秒内降落在“崇山峻岭”
2019-06-11
新华社电 记者胡喆 喻菲 金立旺 2019年1月3日,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整个降落过程既惊心动魄又热血沸腾,来自各方的探月专家们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
工程难度:
“好比降落在崇山峻岭”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区相当于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八分之一,且落区周围有海拔10公里高的山。不同于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着陆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米,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难度大、时间短、风险高。”吴伟仁如是评价嫦娥四号此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之旅的突出特点。然而,风险越高意味着回报有可能也会越大。
在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施以后,关于嫦娥四号要去哪儿?应该干些什么?曾引发不小的争议。
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当时大家想了很多,除了落到月球背面,也有专家考虑过让它飞得更远,但那样探测器就需要有很大变化。”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很多零部件与嫦娥三号一同设计生产,因而不能在设计上有太大变化。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大家仍然选择去月球背面。”孙泽洲说。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就需要航天器能够高精度着陆。”孙泽洲称,解决了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除了科学上的意义,冯·卡门撞击坑对于中国而言还有另一层非凡的意义:它是以20世纪匈牙利裔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命名的,他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落月过程:激动人心的700秒
10时15分,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10时21分,降落相机开机,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10时25分,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随后不一会儿便转入避障模式。
10时26分24秒,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一切正常!指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握,也让张熇这个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制团队里的“女当家”再也忍不住激动的心情,捂住脸当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嫦娥四号能有今天的成功是有故事的,很多人最初主张不要冒险。”叶培建告诉记者,嫦娥四号不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通过“鹊桥”中继星实现了地球和月背间的首次中继通信。
“两个‘首次决定了我们在这些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正因有无数‘嫦娥人的坚持才能有今天,值得骄傲。”叶培建说,这是他第一时间走到张熇身后表示祝贺的原因。
叶培建介绍,嫦娥四号2015年才正式决定到月球背面着陆,因此整个研制周期特别紧张。就在嫦娥四号研制之时,包括嫦娥五号、火星探测、深空探测在内的多项科研任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少科研人员要同时在好几个任务里“身兼数职”,这为嫦娥四号科研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和挑战,来自科研一线的“嫦娥人”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老一辈航天人开创的“两弹一星”精神,更在此基础之上树立了新的“探月精神”。从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至今,嫦娥探月已经走过了15年。嫦娥四号落月激动人心的700秒背后,便源于這15年的付出与坚持。
探测月背:
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嫦娥四号降落的月球背面,高山和深谷迭现。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说,月球背面具有独特性质,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越来越多前往月球的探测器让人们发现,原来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
嫦娥四号的着陆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月球上最老、最深的撞击盆地。在这里获取的月球深部物质信息,相信能从中发现令人惊喜的科学价值。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月球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窗口,对该盆地进行探测,有助于研究月壳和月幔的组成、月球的地质特征、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解释月球上的磁异常现象。
邹永廖介绍,月球车在月背行走时,还可以获取集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剖面,这个剖面一旦建立起来,将是国际首创。同时,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是天文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这样的天文观测是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的重要手段,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