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建筑,留下可以触摸的历史
2019-06-11郭煦
郭煦
近日,几座城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点名批评。哈尔滨,我的故乡,又一次榜上有名。
通报称,哈尔滨市存在搬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后长期闲置不管问题。所指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留比较完整的“花园式”住宅街区,这里曾经承载了我新闻生涯最初的记忆。我在黑龙江日报社工作时,走遍了这里的大街小巷。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街区有什么特别之处。
直到我离开哈尔滨以后,我的老前辈原《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曾一智陆续在省报专刊《城与人》连续发文呼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以后,我才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
为保护上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曾一智老师曾多方奔走,身为“笔战推土机”的民间文保人士,在呼吁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多次遭到殴打和威胁。
这次被通报的历史文化街区,虽然闲置了,也是她多次上书据理力争才得以保护下来。
她曾坦言文保工作的未来没有希望,因此什么都不在乎,一定会拼尽所有。这样一个对未来感到绝望却执着坚持的人,正是哈尔滨市保护传承文化的最大希望。如今,斯人已逝,在她63岁的人生旅途中,有19年系在了文化遺产保护上,只希望“留给后人唯一可以触摸的历史”。
在生命的最后,她在微博上写道,“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无望的却是美丽的奔走。”恰似她留给历史建筑的最后一句表白。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老祖宗留给后世的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因此,每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才是敬畏先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体现。
时下,也有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视作“鸡肋”和“包袱”,好在,有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予以通报,但愿问题能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
读者观点
小康故事让我关注到平时关注不到的人
我很喜欢《小康》杂志的小康故事,很贴切这个杂志的基调,在小康故事栏目里,我总能看到平时没有闪耀在聚光灯前的人和事,但是他们都在奋发图强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很好,有些是年轻的创业者,有些是乡村振兴的实干家,这些故事令我感动,期待越来越多的精彩的小康故事。
——广州 封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