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山》中有深情

2019-06-11肖慧

走向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海棠

肖慧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郁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深情的歌声响彻沂蒙大地。

去年12月19日,歌剧《沂蒙山》在山东省会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剧场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今年2月下旬,《沂蒙山》歌剧应邀再次在省会大剧院演出,又一次引爆全场,观众深受感染,不时会听到唏嘘和抽泣。“一部新戏,能够引起观众如此投入的真诚关注和共情实在难得。”《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评论说。

随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成功演出,沂蒙山和沂蒙人再一次感动了观者。这部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旅歌剧《沂蒙山》,好评不断,热议迭起。

对于山东人而言,《沂蒙山》不仅仪是一部艺术作品,当舞台上那段壮烈感人的历史得以再现的时候,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埋藏的情感彼复苏。提起沂蒙山,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红嫂。

红嫂到底是谁?事实上,红嫂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她是千千万万沂蒙女儿中的一员。就如歌剧《沂蒙山》中的海棠,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了八路军走上丁前线,又为了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海棠为了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小沂蒙,不得不忍痛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小山子惨死……当年,像海棠一家为了支持革命而牺牲的英烈不计其数,所以这部歌剧塑造的是当年千千万万为了革命牺牲奉献的沂蒙儿女的群像,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艺术展现。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在沂蒙山百姓的口中流传着这样的话语:“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沂蒙母亲”王换于,还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更有那推着独轮小车的二十万支前民工!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一组名为《力量》的群雕,吸引着众多观展者驻足:几十辆小推车,艰难行进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每一辆小车,都装满了粮食等支前物资;每一位百姓,都目光坚毅,艰难前行……这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真实再现。

陈毅元帅曾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沂蒙妇女动员自己的丈夫、儿子、未婚夫参战,人数多达20余万,她们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她们还承担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沂蒙红嫂的功绩不能忘。

还有美名扬的“沂蒙母亲”,百岁老人王换于在抗战时期抚养80多个革命后代。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出生三天。她不仅在1939年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还组织群众积极抢救伤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党史资料,被亲切地称作“沂蒙母亲”。

沂蒙山,是子弟兵暖暖的母亲山;沂蒙山,是人民军队胜利的靠山;沂蒙山,是军民同心的不朽丰碑。直到今天,在山东临沂,每到腊月的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拜革命先烈,因为这里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走进沂蒙山。成就《沂蒙山》

巍巍蒙山高,滔滔沂水长。这是一段山东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这是一曲蒙山沂水永远传唱的英雄赞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为沂蒙人民所题:“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讲好沂蒙故事,传播沂蒙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慷慨正气,永远发扬党和人民生死与共,血乳交融的革命传统,这也正是歌剧《沂蒙山》的宏大主题和艺术追求。

从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作,剧组先后六次回到沂蒙山进行创作采风,多次走进省政府旧址、八路军——五师司令部旧址、沂蒙革命纪念馆、大青山战役纪念馆、沂南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渊子崖烈士陵园体验生活,与当地学者、研究专家、老革命军人、红嫂后人等多次座谈,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深切感受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和无限忠诚,为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部歌剧由王晓岭、李文绪编剧,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并邀请王丽达、王传亮、张卓、金郑健、杨小勇、蒋宁、雷岩等知名歌唱家饰演主要角色,成功组建了全国一流的创作演出团队。为确保剧目创作质量,仅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就经过十余次座谈研讨、九次重大修改,历时一年半才最终于2018年10月定稿,并于11月建组投排。

歌剧《沂蒙山》的故事并不复杂。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赵团长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海棠是核心人物,海棠的舅舅孙九龙,海棠的丈夫林生,八路军女战士夏荷,儿子小山子这四个人物,通过各种戏剧性事件与海棠产生了紧密的关联。每一事件的发生,都会带给海棠一次心灵的阵痛,精神上也会得到重生和成长。

“打造全国一流文艺精品”

这是一部题材厚重、主题深刻的歌剧。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都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战斗,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里上演。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孕育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电影《红日》等都享誉全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成功塑造了根据地人民爱党爱军、拥军支前的良好形象,对打造和弘扬沂蒙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老百姓做军鞋、摊煎饼、推小胶车、乳汁救伤员等细节性事件,对于以沂蒙山根据地为代表的山东根据地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却缺少整体性呈现。

据有关史料统计,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4年抗战中,歼灭日伪军53万余人,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歼敌总数的30.9%;八路军主力部队27万人,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数的22.5%;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派送11万优秀子弟兵“北上南下”,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有生力量。在长达14年的革命战争中,420万人口的沂蒙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巍峨的丰碑。歌剧《沂蒙山》就是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海棠由一心只想过自己幸福生活的普通村民,逐步成长为积极支前、自觉投身抗战洪流的坚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艺术展現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引领广大观众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

歌剧《沂蒙山》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演奏出具有山东特色的优美旋律,使人陶醉。沂蒙山水、沂蒙精神、沂蒙百姓的感人事迹在歌声中汇聚升华,将全剧情感推向高潮。

歌剧《沂蒙山》不但呈现了山东军民的抗战场景,还展现了山东百姓广阔而丰富的生活场景。碾谷子、摊煎饼等将沂蒙百姓的日常生活描摹得生动祥和。山东快书、山东秧歌等艺术形式不但增添了舞台气氛,还充分展示了山东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特色。那种山东人民特有的生命活力、热情乐观的品格,透过喜庆的秧歌、灵动的快书、祥和的生活场景跳跃而出,极具舞台感染力。

沂蒙山的好山好水孕育了热情爽朗、甘于牺牲奉献的沂蒙人民,村姑海棠就是沂蒙精神最生动的体现,也是山东人民朴素善良、坚毅勇敢形象的代表。海棠在至亲好友离世之后没有屈服,带领乡亲拥军支前,保护八路军子女,这种伟大的精神品格值得山东百姓永远铭记、发扬光大。

据说,排练的过程中,演员们常常因为感动而哭得唱不下去。一部艺术作品,赢得泪水不难,难的是在流泪的感动中体会到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样的感动将是长久的!

《沂蒙山》是一段山东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是一曲蒙山沂水永远传唱的英雄赞歌,更是一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深情,她展现了一个永世流传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本文图片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编辑/栾小惠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海棠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