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 在冶金设备分会一届六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9-06-11骆铁军
骆铁军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及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
1.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上半年GDP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当然,我们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去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为应对“稳中有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以及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优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批准设立新的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全面发力。随着这些政策陆续落实,下半年效果将会逐步显现。总体来看,现在经济运行有压力,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和有力措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2.钢铁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呈现较快增长势头,1-8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65亿吨,同比增长9.1%,8月环比呈上升趋势。1-8月份,我国钢材进出口双降,累计出口钢材4497万吨,同比减少208万吨,下降4.4%;累计进口钢材764万吨,同比减少112万吨,下降12.8%。近期钢铁产量持续高位,钢材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呈现上升趋势。钢材价格整体呈现回落趋势,1-7月份CSPI钢材平均综合价格为109.48点,同比下降5.54点,降幅为4.86%。7月份钢材价格已接近全年最低点。全行业经济效益呈现下降趋势,1-7月份,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5.09%,同比下降2.25个百分点,盈利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原燃料价格上涨所致。在行业效益下滑的背景下,行业投资仍然大幅增长,1-7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37.8%,应该引起全行业的关注。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钢材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下降幅度更大,钢铁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之环保限产等,9月份以来,因供需情况的变化,钢材价格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
3.正确认识中国钢铁生产与需求
今年以来,钢铁产量以较大幅度增加,成为业内外以至国内外较为热点的话题,但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一定要认清产量与需求的关系。中国钢铁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是受需求拉动的行业,钢铁产量的高低不是由供方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市场的需求。1-8月份,粗钢产量增加了9.1%,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前8个月粗钢增产了5546万吨,净出口减少了99万吨,也就是说增量都用于满足国内钢铁需求,其中2/3满足建设领域的需求增量。今年以来,基本建设和房地产行业超预期的表现,极大拉动了钢铁行业的需求,而中国钢铁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生产建设对钢铁材料的供给要求。如果没有钢铁产量的增长,目前的建设规模是无法实现的,靠大量进口钢材也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所担心的是,为满足投资和房地产的需求,钢铁产能不断增长,一旦经济环境步入正常,经济转型加快,对钢材的量和结构消费都将发生变化,巨大的产能是否又出现恶性竞争。
二、助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智能制造、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钢铁行业是一个体量庞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型行业,经过这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正处在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发展已势在必行。智能制造也是这次设备分会的主题。
1.钢铁行业具备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钢铁行业实施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发展具备一定优势条件:一是钢铁行业是亟待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具有紧迫的内驱性;二是钢铁行业是大数据产生及应用的典型行业,具有实现的可行性;三是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属于长流程、规模型的制造产业,具有广泛实时的可复制性。
2.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相继出台了许多推动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为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通过专项行动在全国共确定了四批305个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包含了钢铁行业的宝钢、鞍钢、河钢唐钢等7家企业共9个项目。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指数达到5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7%,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钢铁行业智能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智能制造成果也在初步显现,无人化应用及远程应用实现突破,大规模定制化水平逐步提升。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行业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的水平不均衡。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分析,智能制造的能力成熟度分为1-5级,而我们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基本在1.8-3.5级之间,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参差不齐,宝钢等先进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较高,也是率先推进智能制造的典范企业。但大部分钢铁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较低,智能制造的基础工作有待提升。二是行业智能制造基础比较薄弱,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制造的标准、软件、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缺少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产品兼容性及集成度方面较差。三是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在互联网及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的开发、管理、集成方面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集成、业务系统向全产业链延伸,缺乏成熟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但我们也有优势,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深度与先进国家差距不是很大,因为这种融合本来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提出和悟出的并不晚。美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都很强,但是制造的不少环节已不在本国;德国的制造体系很强,但是互联网有所欠缺;我国的互联网很强,仅次于美国,又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方面,我国企业的探索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与先进国家在一个起跑线上,关键是理念问题。我们要把握战略机遇,增加自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准确把握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重点发展方向
未来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全流程过程智能化。逐步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四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
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服务智能化。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实现从用户需求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集成。
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应用。抓住5G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开展钢铁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路径研究,创造商业新模式,为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在钢铁制造中的应用、钢铁企业精准制造提供指导和服务。
9月7日,在钢铁行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钢铁智能制造发展前景展望—钢铁未来梦工厂》,向世人宣布了中国钢铁工业将走什么样的发展的道路,达到什么的目标,这必将促进我国从钢铁大国转向钢铁强国,实现钢铁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