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2019-06-11蔡宛儒徐派的
辛 玉,金 新,蔡宛儒,徐派的△
(1.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6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且其具有慢性、复发性、难以缓解性[1]。FD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下降、内脏敏感性增加、精神因素等。西医多使用胃肠促动力药、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抗焦虑抑郁药等治疗本病,但是大多效果不佳,并且副反应多。中医药治疗FD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瘀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2],本研究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的辨证分型,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内服治疗FD的有效率、症状改善、不良反应,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Fang、VIP、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随机等,英文检索词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nctional dyspepsia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②诊断标准:符合FD罗马Ⅱ-Ⅳ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治疗组为单纯的中药内服,对照组为一种胃肠促动力药;④辨证分型: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⑤结局指标:有效率、症状评分、不良反应。
排除标准:①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分型标准、疗效评价标准;②无法获得全文或者相关数据的文献;③动物实验;④排除应用淘汰的胃肠促动力药,如西沙必利片。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自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有疑问时讨论或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确定是否纳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连续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MD)和95%CI作为效应量,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 95%CI作为效应量。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异质性分析,当I2<50%时,提示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I2>50%时,提示有明显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得到889篇文献,通过NoteExpress软件,以查重、标题、摘要、全文逐层筛选,最终28篇文献[4-31]纳入研究。筛选过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纳入文献的临床资料特征及质量评价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文献28篇,试验组1 074例,对照组1 069例,共2 143例患者。纳入文献的临床资料特征及文献改良Jaded量表评价,见表1。
2.3 各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2.3.1 有效率分析 总共28篇文献[4-3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辨证中药内服治疗FD总有效率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1.25,95%CI(1.20,1.30),P<0.000 01]。13篇文献[19-3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辨证中药内服治肝胃不和型FD有效率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1.33,95%CI(1.24,1.41),P<0.000 01];2篇文献[10-1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脾胃湿热型FD有效率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0,1.36),P=0.04];6篇文献[4-9],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气滞型FD有效率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2,1.22),P<0.000 01];7篇文献[12-18],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寒热错杂型FD有效率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8,95%CI(1.09,1.27),P<0.000 1]。见图2。
2.3.2 症状评分 中医症状总评分:6篇文献[13-15,18,25,31],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改善症状上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9,95%CI(-4.17,-1.87),P<0.000 01],见图 3。西医症状评分:5 篇文献[4,7,11,17,28],采取固定
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改善餐后饱胀症状上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4,95%CI(-0.84,-0.64),P<0.000 01];5 篇文献[4,7,11,17,28],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改善早饱症状上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9,95%CI(-0.70,-0.28),P<0.000 01];6 篇文献[4,7,11,17,20,28],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改善上腹痛症状上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1,95%CI(-0.36,-0.25),P<0.000 01];5 篇文献[4,7,11,17,20],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改善烧心症状上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38,95%CI(-0.59,-0.16),P<0.000 01]。见图4。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图2 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总有效率森林图
图3 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中医症状总评分森林图
图4 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西医症状总评分森林图
2.3.3 不良反应 28 篇文献中,9 篇[5,6,8,9,13,22,25,26,31]文献描述了不良反应的情况,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中药内服治疗FD在安全性上并未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0.71,95%CI(0.35,1.43),P=0.33]。见图 5。
2.4 发表偏倚 纳入的28篇随机研究[4-31]记录了治疗的有效率,漏斗图呈现出非对称性分布,考虑为纳入的研究质量偏低,发生偏倚。见图6。
图5 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不良反应森林图
图6 漏斗图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郁证”等病证范畴,《景岳全书·痞满》说:“虚寒之痞,凡过于忧思,或过于劳倦,或饥饱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凉克伐之剂……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张介宾集诸家理论思想总结,对痞满的病因、治疗及方药高度概括,认为痞满多因忧思、劳倦、饥饱等导致气滞、湿盛、痰阻及脾虚等,治疗上实证治以理气(解肝煎)、化痰除湿(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泻热(芩连汤)等,久病多虚治以健脾补气(四君汤、归脾汤),并强调“当察其所因而治之”。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特效药,多采取胃肠促动力药、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的优势明显。中医认为,FD的病因不同,所出现的症状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应根据不同病因引起的症状,辨证分析,因证用药,疗效突出。
本研究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胃肠促动力药比较,中药内服能提高FD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目前的统计数据未能支持中药内服能够降低其不良反应。本Meta分析存在不足之处:①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仅3篇文献Jadad评分≥4分,其余为1~3分;1/2的文献提及随机分配法为随机数字表,余下1/2的文献仅提及随机,仅3篇提及分配隐藏方法,1篇提及盲法的具体实施方法,3篇提及失访和退出的具体情况。②2/3的文献未描述不良反应的情况,因而无充足的证据支持中药内服比胃肠促动力药的不良反应更低。③文献中未对患者是否服用其他相关药物进行详细的记录。④本研究通过有效率分析漏斗图不对称,提示可能因为各研究样本量小、检验效能偏低,引起发表偏倚。以上均可导致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不强。
综上研究,与胃肠促动力药相比,中药内服治疗FD疗效更好,改善症状更优,但目前尚不能对其不良反应得出肯定结论。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临床RCT的设计方法,做到样本量的合理估计、分组的随机化、盲法的合理化,如实记录不良反应以及其他药物使用情况等,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使中药内服治疗FD的疗效更具客观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