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盛装的陶瓷釉色
2019-06-10张立峰
张立峰
釉,也称釉汁、釉药,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与玻璃有着某些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古代制瓷工艺中,陶瓷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经过湿式球磨调成釉浆,用浸、喷、浇等方式,施加于陶瓷坯体表面,再经焙烧而成。
陶瓷表面的釉层有很多作用,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强度、硬度、耐热性、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降低吸水率和透气性等。当然,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光润悦目的装饰效果,异彩纷呈的釉色,令陶瓷在实用的基础上大大增添了艺术观赏性,因此具备了收藏价值。
釉的种类按照配料组分、制备方法、外观特征和坯体种类等而分为很多种。由于釉中所含呈色剂的金属氧化物不同,以及烧制温度和火焰气氛的差异,釉色又呈现出很多种类。我国古代的颜色釉,多以含有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天然矿物作为呈色剂,如黄土、红土、赭石、孔雀石、金红石、钴土矿等,着色元素主要是铁、铜、钴、锰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经出现利用铁元素呈色的红彩,利用锰元素呈色的黑彩。如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神人纹彩陶壶”,距今已有4000年,在46厘米高的壶身上施有红彩、黑彩,肩部和腹部绘有对称变体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
马家窑文化 神人纹彩陶壶
青釉是一种含铁量在1%~3%,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由于制瓷原料中普遍含有铁元素,因而最早烧制出的釉就是青釉。商代的原始瓷器上已出现青釉,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型多变的青瓷,到唐、五代时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再到宋元时期釉色厚润的龙泉窑青瓷,直至明清景德镇官窑的青釉瓷器,青釉烧瓷长盛不衰,日趋精进,是我国制瓷史上历时最久、也最为经典的釉色。
魏晋南北朝 青瓷羊形烛台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指淡蓝色中带点灰色的釉。相传,五代时期的“柴窑”请示烧瓷器样式时,后周柴世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就是“雨过天青”色的由来。北宋的汝窑瓷上就是著名的天青釉,主要也是以铁元素来呈色。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之一,这件水仙盆器形简约、通体无纹,纯以釉质取胜,釉色匀润、色若天青,充分体现了宋代对瓷器质如美玉的无上追求。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黑釉是一种含铁量高达8%~10%,经高温烧成,色呈黑褐的颜色釉。黑釉始于东汉,唐代较为盛行,于宋代达到高峰。宋代建窑兔毫盏是最负盛名的黑釉瓷之一,连宋徽宗都曾作诗赞叹:“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黑釉多为石灰釉,建窑瓷盏釉中的铁含量达到7%左右,但是石灰釉的溶解上限约为5.5%,余者一概析出,在1300℃以上的烧成温度下,富含铁质的釉药因垂流而呈现出雨丝般的析晶斑纹,形成美妙的兔毫釉。
宋代 建窑黑瓷兔毫盏
铁红是一种以三氧化二铁呈色的低温红釉,原料为青矾。其制法为先经过煅烧、漂洗的方式制出生矾,在使用生矾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胶,并采用平涂法涂抹在白釉瓷器上,最后在氧化气氛中以900℃的温度烤烧。低温铁红釉自明代嘉靖开始便代替了高温铜红釉,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高温釉的铜红釉是用适量的铜元素配制而成的,含铜量约0.3%~0.5%,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可以烧成鲜艳的红釉。宋代的定窑、钧窑都曾烧制过红釉瓷器。铜红釉对烧成温度的要求极其严苛,在缺少精确测温技术与控温条件的古代,烧成难度很大,因此它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
到了元明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一色的红釉瓷器,以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鲜红最为著名。其中就有因壶口沿有三个渐高的阶梯,形似僧伽帽而得名的“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该壶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壶底刻有乾隆御制诗:“润透朱砂釉,盛宜沆瀣浆。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谁常。”可见其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明代 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
“青花”是白底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的青花是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加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用来炼制青料的钴土矿是一种含钴的矿物,钴的着色能力强,经窑炉烧制会呈现出夺目的蓝色。
“元青花角端鸾凤纹盘”是一件出口西方穆斯林世界的大瓷盘,穆斯林也十分喜爱青色。青花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到了元代開始走向成熟,并大规模生产、出口。青花瓷于明代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据明万历年间的《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的瓷器,以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描绘装饰瓷器,青花瓷呈色浓重青翠,深得后人喜爱。
辽代 易县三彩釉陶罗汉像
“易县三彩釉陶罗汉像”是高度写实的罗汉像代表作之一。老僧端坐案台之上,面容清瘦、神情凝重,左手握经卷,右手提袈裟于胸前,右臂饰以绿色,外披黄色方格内置绿色点彩的袈裟。整尊罗汉像以彩黄、绿色为主,兼有“肉色”、黑色,色彩与形象和谐统一,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肉色秞”的呈现,比“唐三彩”更是一大进步。
变色釉是瓷器珍稀釉色之一,它是在基釉中掺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以及稀土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作为呈色剂烧成的。成品会因光线的不同而呈现出紫、红、天青、深绿、橙红等色泽。稀土元素是变色釉变色的原因,这些稀土元素包括钕、铈、镨、铕等,含量约为15%左右。由于其性质十分活跃,在通过1300℃左右的还原焰烧成,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产生出一种新的固熔体。该固溶体具有能在可见光范围内,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特性,故能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变幻出各种颜色。
元代 青花角端鸾凤纹盘
彩色釉陶是一种施加多种彩釉的低温陶器,其彩釉有黄、绿、褐、蓝、紫、黑、白等多种颜色。它的烧制原理源于汉代的铅釉陶器,以铅作为熔剂,以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为釉料的呈色剂,再配以石英烧制而成。一般采用二次烧成法,先以1000℃~1100℃温度素烧,施加颜色釉后再经900℃温度釉烧。这类陶器唐代的一般称为“唐三彩”,宋代的称为“宋三彩”,辽代的称为“辽三彩”。
清代 窑变釉弦纹瓶
陶瓷的釉彩,从最初的单一简素,到后来的五彩缤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瓷器釉彩的发展、创新与传承,离不开古代能工巧匠们对于金属元素在釉色呈现方面的認知与探索。当我们欣赏这些异彩纷呈的古代珍瓷时,也要铭记其背后凝聚的汗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