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要让青年人甘坐冷板凳
2019-06-10
社会关注度★★★★☆
作文适用度★★★☆☆
这几年,“基础科学”被提得越来越多,不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华为、阿里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但是眼界放宽,对标世界科技强国就会发现,我国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20%)相比仍有差距。3月11日上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坚定不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会加大投入力度。
基础研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单纯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顺理成章”带来突破。“如果没有科学的想法,给再多的钱,那又有什么用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的话引人深思:基础研究更需要一个真正宽松、包容的环境。
“现在我国科技界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不太有利。”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坦言。做基础研究要“安”“专”“迷”,没法追求短平快,但目前的科技考核评估频繁地要求年轻科研人员填表汇报近期写了几篇文章、出了什么成果,這让他们无法长久专注地去深入研究重大和困难的问题。“我们首任院长杨乐先生曾与陈景润共事,他前些年还说,现在年轻人都争着评优青、杰青。在陈景润‘1+2还没做出来的时候,单位如果要评五六个‘优秀青年,极有可能都轮不到陈景润。”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游超是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他也看到了身边同学的烦恼——难以静心做研究。游超的研究方向是从青藏高原的冰芯里寻找气候变化的规律,“要去青藏高原采集样品,样品采集回来了要做实验、做分析、写文章。从有想法到写出文章,通常需要四五年,甚至更久。”但很多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拨款三个月就要“成果”,两年中期评估要“发现”,五年结题要“领跑”——这完全违背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科学突破是一个知识积累过程,需要通过1~2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急功近利的氛围里,很难有真正的突破。
说到底,基础科学不是给钱、给人就能搞得出来的。最重要的是把科研环境搞好,让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坐得了冷板凳,也望得了星空。
●媒体评点:随着我国向现代化强国和科技强国迈进,诸多领域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既要着力发展支撑当前的支柱产业,也要着力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产业,这都迫切需要强化基础科学知识体系和基础技术体系的战略支撑。
基础研究是打基础、利长远、谋未来的工作,要站在全局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来引领、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以上率下,最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服务基础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万劲波、赵兰香《光明日报》;龙跃梅《科技日报》)
◎话题拓展:基础研究需要宽松、包容的环境;急功近利之下,难有真正的突破;十年磨一剑;坐得了冷板凳,也望得了星空;科技强国;积累与沉淀,慢与快……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