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好声音
2019-06-10
关键词·18岁
18岁你遭遇了什么,你就可能携带什么上路。
你们的18岁在遭遇什么?是不是如刀劈斧凿一样地在雕刻你,你用什么工具,它就打磨你成什么样子。
现在有很多的朋友圈,没有朋友;天天在聊天,没有在谈心;知识获取无限,离智慧很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看似人人都在说个性,可是我作为旁观者,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非常一样。
我们还要经历启蒙,我们还更要经历对人性的充分了解,世界不管经济发生多大的变化储备,如果没有顺应人性,抑制人性恶激活人性善,未来仍然会有很多让我们担心的东西。
我的18岁也是这个时代的18岁。我很喜欢18岁时候的样子,就两句话,我觉得每一个自己的18岁都像是一个期待着追问的目光,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18岁。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醒说,18岁留一张照片是很好的。不管走多远,每一个人都应该用你的18岁问问你自己。
关键词·经典
我拥有信息,却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大楼的基础正在变成沙子,而我却坐在楼上的阳台上眺望大海。
——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影评家,美国著名记者大卫·丹比在看够了媒体每时每刻无休无止的信息“饱和轰炸”后,感到焦虑甚至惶恐。他自我救赎的方法就是在48岁的时候重返哥伦比亚大学,和18岁的学生一起研读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著作。他并且写作了一本读书笔记——《伟大的书》,记载了他在洗尽铅华之后对那些旷世经典的体悟。他这样总结自己阅读经典的经历:“我是在把自己暴露于某种比我的生活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之中,同时我也是在暴露我自己。”
是的,经典正是那些比我们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我们如果想要让生活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于广阔的空间延展,那么阅读经典也许是更好的方式。
关键词·教育
观点广场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这样的一封信,教育为了什么?
关键词·叛逆
我在國外读的是金融,修的是哲学,从来没有正规地学过设计。那时候太年轻,很看不惯老外赚钱,你设计用我们的工厂,然后回来给我卖那么贵的价钱。或者说为什么能见度比较高或是比较伟大的建筑,一定要老外来做?你又不懂这边的人文民情,你甚至不懂这边的材料就要来做。外国的设计师给中国人做设计,总是用牡丹,我们中国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一定要用牡丹?我想我是叛逆,觉得老外能做我也能行,所以就想要做一些不同的东西。中国文化是我从小到大接触和受到感染一直很喜欢的东西。我希望能用我的方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缝在一起,让它可以流传下去。
——10年前蒋友柏在中文媒体频繁露面时,大众关注的焦点是他蒋介石曾孙的显赫家世与俊朗的外表,而他的一些“叛逆”举动,也令人称奇:出身世家,却放弃家族资源,选择当时被社会看轻的设计行业;不是科班出身,却坚持在设计界杀出一条血路;明明可以靠外表吃饭,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过着非常简明高效的生活……蒋友柏27岁创办“橙果设计”,一路经历了种种磕绊与挫折。回首15年来在设计界的起起落落,蒋友柏写成《你好,这是我们的名片》一书,2018年10月由“浦睿文化”出版。
写完这本书时,他决定正式进入大陆。在欣喜于更大的市场与施展才华的空间的同时,他也会坦承道:“麻烦在于我是用减法过活的人,来这边必须要用乘法过活,就很累。”
编辑/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