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化的外观”导写
2019-06-10邬双
邬双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出现了“文明新装”,即头上不戴耳环发簪等饰物,上身着朴素的衣服,下配不施纹绣的黑裙。这种装束由京沪两地的女学生最先倡导,之后蔓延至知识界女性,不少学校将它定为女生校服。
材料二:“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没有什么特定的校服,学生穿着比较随意。通常入了队的学生会穿白衬衫,男生蓝裤子,女生蓝裙子,看上去很整齐。”有人回忆50年代时如是说。
材料三:90年代以后,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白等,男女同款,宽大但方便。后来,除运动服外,日式制服、英式制服也陆续出现。
材料四:近年来,穿五四时期的青年装拍毕业照,成为一种潮流。据报道,某地因租借民国风拍照的学生过多,许多服装租赁店不得不实行预约制。
有学者说,“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向校报投稿。
写作指导
我们应该先明确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校服、文化和青年(学生),再分析材料,由表及里,多维归因,提炼并重组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使其产生有机联系,确定立意。四则材料通过不同时期校服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精神追求、文化价值等。其中材料一、四前后呼应,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怀念与向往,材料二、三则对立与互补,尤其是对个体需要与审美意识的观照;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为递进关系,由注重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再到文化价值。
综合上述材料的解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将不同时代的校服进行多维比较分析,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探索校服背后折射出的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看校服本身的美丑或实用价值。
2.梳理校服发展变化的时代轨迹,从中探究青年的个体需要、精神追求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给当代青年学生以正向引导,将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
3.从校服的新旧变更、中西并包的变化角度,探究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对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与文
例文
以衣冠文化致敬“五四精神”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宇菁
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承与变更都少不了载体。“衣冠发式”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之一,自然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文化内涵。近年来,“穿五四时期青年装拍毕业照”的潮流,也暗显中华民族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对传统“五四精神”追求与向往的复苏。
当文化是一汪自由的清泉,才能给服饰的变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五四青年服”能够成为热潮,本质原因在于文化环境的宽松与多元化。不仅是“五四青年服”,在现代的青少年中,汉服、古风头饰、动漫人物的模仿服饰都受到不少追捧。得益于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不同服饰文化才能获得生存的土壤,“五四青年装”能够盛行,也正是缘于這一根本。
不过,在琳琅满目的衣冠文化之中,何以学生们对“五四青年装”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要在毕业这一重要时刻排队预约也要租借成功?原因在于,“五四青年装”蕴含着的是“五四精神”:爱国奉献、不怕牺牲、团结友爱、民主科学……“五四青年装”穿在身上,唤起的是青年学生们对国家命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朱光潜先生曾给青年们写过十二封信,认为青年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信中字字恳切,无一不在希冀青年重拾圣贤遗训,锤炼自身品格与心性,沉稳而不浮躁。“五四青年装”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正是在这个快生活、快资讯时代的浮躁中为青年们注入一份“静”的力量,一份对抗时代异化人心的力量。学生们主动寻求这份力量值得欣喜,但切忌只是跟风从众、关注表面却忽视内涵,这与“五四青年装”本身蕴意乃是南辕北辙。文化虽然可以“删繁就简”,但更应是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并非一味简化,失掉了根基。穿着“五四青年装”,便应沉静下心灵,体悟那铿锵有力的“五四精神”。
以衣冠文化致敬“五四精神”,为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吧!
评点:文章通过分析五四青年服背后折射的时代精神、人性解放和审美观念,从而阐释了五四青年服在当代成为热潮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青年的选择背后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对家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思考深刻。最后,作者也对当今青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极富思辨性。如果适当与材料中其他校服进行对比分析,则更能体现思考的周密性与丰富性。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