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作文“生前预嘱”写作指导

2019-06-10张俊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安乐死巴金亲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2018年清明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清明论坛,刚刚卸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73岁的韩启德在演讲时说了开头的那句话,笑谈生死,慨然为生前预嘱“站台”。这场论坛汇聚了多位医学界、教育界、殡葬界的权威专家,对“生前预嘱”这个最近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一份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其中包括临终前的“五个愿望”: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照顾;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来帮助我。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女士在会上提出两点:一个人通过签署“生前预嘱”来决定自己在病重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照顾的行为,和法律意义上的“安乐死”无关;在中国拥有和使用一份生前预嘱不违反任何国家法律,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對的,没人有权在伦理道德或是任何层面对此进行评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把你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生前预嘱不同于安乐死,也不是软弱怯懦地轻易放弃治疗、放弃生命的轻生行为,这个题目不是让你探讨什么样的死、怎么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从这些角度立意,那就不符合题意了。理解了“生前预嘱”的概念,就会明白这个题目是让你思考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作为一个人,当生命在不可挽救的弥留之际,该选择怎样的方式离开。这是一个人完整的生死观的一部分,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强力素材

素材展示1:

2017年3月12日,即将80岁的著名作家琼瑶女士在Facebook上发表了一封她写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传达了她希望自然死亡、不要抢救、尊严离去的意愿。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生是偶然,不止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我们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呢?”

素材展示2:

身患恶性间皮细胞瘤的巴金,最后的六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呼吸机维持生命,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然而,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着。最后的日子,巴金常说的只有一句话:“我是为你们而活。”

素材展示3: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小女儿,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但她让人们记住的却是另一个身份:推动“尊严死”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的创始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从对抗死亡的医生,转身为一名倡导顺从自然死亡的公益人,罗点点走在一条充满误解和艰辛的路上,推广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是被忌讳谈论的死亡文化。

教师下水文

向死而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 张俊华

无论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布衣百姓,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家徒四壁,在死亡这件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无一幸免。

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忌讳谈死,所以才会有诸多关于死的讳称,特别是对生人说身后事,似乎是大不敬。因此,我们的生命教育无形中也多停留在教人怎么生,至于如何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则很少有人关注,连孔圣人面对学生关于死的发问,也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来了个避而不答。

死的教育也不是绝对没有,但主流价值观多侧重在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引领上,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式的英雄价值导向,如泰山鸿毛说。可对于普通人该怎么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该怎么战胜内心的孤独、恐惧和无助,现实社会缺乏必要的引领。所以才有了今天关于“生前预嘱”的是非之争。我以为,“生前预嘱”的出现应该是社会进步、观念解放的体现,它填补了我们的生命教育缺失的一环。

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正视死亡安排好死事,不是消极地放弃生命,而是把生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种人生态度。我的生命我做主,这更需要通透豁达的心态。韩启德和琼瑶女士以行动启示人们,人应该活得精彩,死得坦然。

面对无法避免的人生结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给出了这样一个终极答案:这是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人才会珍惜生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生命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史铁生在经历了人生的劫难后,彻悟死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然后他的人生便于绝处逢生。

面对“生前预嘱”,亲人的不舍之情和道德上的顾虑都可以理解,但若是为了自己的不舍和道德上的自我成全,而让亲人在生命的最后还要承受不可也不愿承受的痛苦,这是否是一种自私,一种残忍?对亲人的爱应体现在平时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心与陪伴。平时吝于付出,最后只有遗憾。尊重即逝之人的意愿,该会让自己少点遗憾吧。

有生就有死,鉴死而知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未知死,焉懂生?

学生运用示例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仅是对康桥,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亦应如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就过去了”,其实,哪有如此简单。如果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要经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手术,那样遭受的痛苦远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只有对生前负责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死后负责。这一生,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而存在?活着,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幸福与希冀,只是剩下了为别人而活的想法,多么痛苦,多么无奈!只有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才真正有资格立“生前预嘱”。——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王伟菘

学生运用示例二

生前预嘱传达的并不是让人们放弃活的希望,而是要尊严地死去。有尊严的死,是让那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在最后的时刻能安宁地享受在人世的最后一点空气,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个心跳,一个喘息,一个个显示器上的数字图像,和让亲人内心纠结的一个躯体。这样其实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精神的灵魂已经得以放飞,又何必遭受那么高强度的抢救,让那毫无生命的器械一次次叫醒躯体?遵循自然的选择、命运的安排,让自己有尊严地离去,也算是给人生的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 孙延茗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安乐死巴金亲人
海上日出
你是我的亲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亲人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小巴金“认错”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