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思考
2019-06-09姜宁宁王娟
姜宁宁 王娟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进入了传播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大众化传播,从而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传媒模式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10-02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路巨大的影响,改变着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回答,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需要采取合适新时代的传播方式来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通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的创新,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正面引导群众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人们的素质不断的提升,人们的想法不断的与时俱进,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指引我国的发展方向,指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内容不断更新、完善、充实,主要得力于我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发展局势,以及自身的先进想法,继承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逐渐的融合,在中国这一大舞台上完全的发挥作用,以及价值不断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武装思想,实现我国共产党辩证的科学的看待事情,做出决策,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理,为我国的不断发展,发展前景规划给出实际的框架。正是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牵引,才能够诞生团结,强大,踏实的共产党,我国才能够从压迫下重生,才能够走向更辉煌的明天,由此可见,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是极为必要的。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改变着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陷入了无尽的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振兴中华、驱除鞑虏、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前仆后继,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革命送来了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入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使广大群众掌握我们的“看家本领”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充分彰显。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分析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展缓慢,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就是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模式固定,导致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率以及范围较为有限,采取的主要应对手段就是了解掌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问题致使的因素,进而有针对的提出改进的方案,寻找更为合适以及更为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目标。
(一)新媒体信息的干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主体性,为傳播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新载体,但同时也对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建设、传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从传播者精英化入手,依据传播介质的多样化和传播信息亲民性的特点寻找合适的策略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联网路径意识,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联网传播阵地,打造专业的互联网传播队伍,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配合机制,从而构建全新的传播模式,强化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新媒体信息量繁多,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扰,导致传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并且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途径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经验较为缺乏,导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无法被大众所接受,传播的形式过于单调以及过于呆板,并且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管理力度较为不足,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以及管理的规划都存在相应的不完善情况,这进一步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传播效果不佳,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心不稳
在传播的速度极快,传播的内容多变的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受时代的影响,出现传播的内容过多,导致传播的重心没有显现出来,并且内容的条理性,以及主次性也较为不清晰,传播的效果大大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所要传播的目的也出现相应的偏差化,并且由于受信息快速变化增长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内容容易出现不恰当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不合法的改变,导致人们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发挥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地位保证造成较大的影响,加之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掌握不足,导致人们无法很好的分辨传播过程中需要被吸收的内容,以及需要被摒弃的部分,导致传播过程中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难度提升,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较大的误区,这不仅无法保证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清晰认识,还会导致群众对于所接触的所接受的传播信息过于信任,进而出现阻碍共产党各种决策推广的情况。
(三)互联网世界的相对自由性
互联网模式传播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不受控制,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接受处于主动地位,而非被动状态,进而导致出现互联网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化,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被利用,进行对于我国思想传播较为不利的改动,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作用负面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成为攻击性工具,这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维系极为不利。同时由于互联网世界的相对自由性,导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位无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无法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无法确定等情况,进而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地位以及价值受到质疑。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创新探索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实质的确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针对探讨的结果分析以及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这样能够相应的保证创新的合理性以及创新的可靠性,实际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顺利开展,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地位以及在我国的作用完整发挥。
(一)坚持新旧结合
新旧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即将传统的传播模式与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模式相结合。主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模式较为不成熟,存在较多的漏洞,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质量还需要借助传统的传播模式,实现传播模式的逐步改变,传播形式中心的逐步转移,这样才能够保证群众对于这一模式的逐步适应,逐步接受以及逐步习惯,进而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正视的一点就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存在精华。新旧结合的传播模式具体操作就是首先仍旧保证传统的传播模式,包括教育传播模式、报纸传播模式等,让群众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掌握以及正确的认知之后,再逐步的结合进行新媒体的传播,这样能够实现传播的范围以及传播的效率大大的提升,同时群众也能够相应的辩证的看待新媒体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防止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工具,在群众适应新媒体传播形式之后,在加大新媒体传播的力度以及范围,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新媒体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推进多元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这一时代稳定进展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进行多元化传播。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变,人们对于一成不变的传播方式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并且传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人们的适应度不高,以及接受率较低。多元化传播的具体操作就是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口号化,理论化,脱离实际化,而是采取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群众能夠对此更为感兴趣,以及更为易于接受,如采取将之融入到艺术中,融入到各种文学作品,各种教育意义的视频,影视中去,增加群众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机会以及可能性,并且通过实际的例子以及实际的事件,让群众更为理解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利用各种模范人物的剖析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实际价值,通过一些负面例子的分析,来展示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会发生的情况,实际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的认知。
(三)内容要贴合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就是广大群众,因此,不能够出现脱离群众,传播内容过于高深的情况,否则与大众化传播的目的背道相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包括贴合群众,具体操作就是了解群众,结合群众的想法、生活、期盼等,建立更为合适的传播形式,进而实现让群众对此更为感兴趣,对于传播的内容更为信服,以及更为认可,产生相应的共鸣情绪,进而对于传播内容的关注度提升,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入人心,实际的结合生活,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的思想约束力,自我的思想高度,以及自我的素质。该种传播模式体现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与群众之间的共享,以及关注群众,强大群众的参与力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显著化。
五、结束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合理的应用机遇,科学的应对挑战,创新出与时代相呼应的传播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稳定进行和指导地位逐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习近平.人民日报. 2018(05)
[2]董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 2018(02)
[3]罗黎明.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J].人民论坛. 2017(04)
[4]翟屿潼.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战线. 2017(13)
[5]张新昌,孙凤娟.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探究[J].党史博采. 2016(08)
[6]王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 2015(05)
[7]王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作者简介:
姜宁宁(1988.06.2-),男,汉族,任职于喀什大学学生工作部,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娟(1986.03.4-),女,汉族,任职于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