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对策研究
2019-06-09孙小利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同时带来了消极影响。犯罪分子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网络危害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我国网络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维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持互联网信息健康向上是党和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其关键原因在于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对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抵御辨别能力较弱,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非常迫切。
关键词:高职;网络诈骗;预防;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79
网络诈骗是新型的犯罪形态,利用网络等通信器材,采用假造事实实施犯罪行为。近年来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各种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出现。网络犯罪具有高科技性、隐蔽性强等特点,学生缺乏防范意识,导致网络诈骗案件不断增多,严重损害了受害人财产安全。因此,亟待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学生个人财产受损。
一、网络诈骗手段发展研究
通过网络诈骗大学生是较热门的话题。2016年8月21日,一名准大学生徐玉玉因网络诈骗被骗走学费9900元,导致伤心欲绝不幸离世。此事件经报道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诈骗问题的关注。2018年1月16日中青报报道,广州某大学博士,5天内被冒充公检法不法分子诈骗近百万元金额,被骗者为高学历人士引发了人们的热议[1]。这些案件的发生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
我国电信诈骗初期,犯罪嫌疑人通常伪装成某公司负责人身份,通过邮政信件寄送服务,向被害人寄信实施诈骗。被害人受到刮奖卡诱骗拨打邮件联系电话。作案人编造受骗人缴纳一定数额的手续费等理由,骗取受害人钱财实施诈骗。
1994年,移动电话逐渐普及,犯罪嫌疑人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实施诈骗,以冒充警察身份编造犯罪案件进行诈骗。2000年,通讯软件QQ进入市场,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工具进行诈骗。此时资金转移渠道多为通过银行轉账等方式进行。2012年“互联网+”时代到来,传统的诈骗手段不断演进,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网络电话实施诈骗犯罪。2017年,全国网络诈骗案立案53.7万起。公安部公布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法达48种。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诈骗案件逐渐向团队作案专业化发展,诈骗对象向低龄化群体延伸。据CNNIC网民上网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结构以10—39岁为主,占全体网民的73%,而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大学生网民占比20.4%。近年来,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终端人数大幅增加,犯罪嫌疑人利用技术设备群发诈骗信息,对青少年学生实施诈骗[2]。
二、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进程深入,网络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为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计算机信息窃取及网络诈骗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财产安全。一些大学生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为其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系到其个人成长与国家经济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应对网络诱惑,导致校园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为高校安全管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方面提出了很多深刻建议,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世界各国明确宣示我国的网络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的新思想,为推进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强化大学的信仰教育、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避免遭受个人财产安全损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是我国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安全受到新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十分迫切。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是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重视增强学生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能力的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影响其自身的学习生活与将来就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健康成长[4]。
三、高校学生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
(一)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的发展,网络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导致时常发生受骗事件。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重视,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
很多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较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易上当受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集中在校园,易轻信他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弱点,通过网络对其进行诈骗。犯罪分子有时会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的特点,鼓动学生进行违法活动,导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说明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认为意外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一种侥幸心理。高校新生入学时,都会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但部分学生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导致其利益最终受到侵害。一些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制意识,不能文明合法使用网络,造成学生进行违法活动而不自知。近年来,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事件屡有发生。如曾有新闻报道,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利用黑客病毒进行盗窃,经公安机关侦查将其抓获被判有期徒刑,处以罚金。此学生漠视法律,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为眼前利益最终贻误终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二)缺乏良好的网络安全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失的教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家庭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如父母平时对孩子不够关心,未及时制止孩子沉迷网游,当孩子在生活中受挫后选择网络麻痹自己,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因此,应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鼓励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文明上网,避免网络带来的伤害,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与电脑普及,网络带来更大的新式安全威胁。网络传销、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困扰。高校的安全教育应与时俱进,加强学生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落后,利用材料案例陈旧,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犯罪案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高校应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5],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巨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矛盾。网络的便捷性使得青少年网民数量不断上升,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为学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社交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促进网民间的沟通,社交平台的虚拟性成为不法分子的行骗工具,威胁到了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大学生成为社交软件的重要受害对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购以其便捷性特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模式。网购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支付安全问题。一些不法商家黑心经营,增加了消费者的网购风险。如无健全的法律约束,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对其造成信息财产安全威胁。因此,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人们网购营造诚信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借鉴
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系列措施,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公众对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认识,降低网络可能为民众及国家带来的安全隐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的矛盾。网络快速发展与网民网络安全能力素质较低的矛盾很突出,所以对全民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十分迫切。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对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出台了重要措施,对我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公民网络安全教育,明确提出维护网络安全是普通民众及政府部门的共同责任。为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与基本技能,出台了各项法律政策。2003年,美国出台了《保护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尤其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2009年,澳大利亚出台了《网络安全战略》,明确指出政府要做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出数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念,通过增强民众的网络数据敏感度,降低网络安全风险。针对中小学生开设了网络安全课程,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010年,日本出台了《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将每年的2月定为信息安全月。日本专门举办信息安全讲座,提升公众应对网络犯罪的防卫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印度颁布《网络安全战略》草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综合性国家安全意识计划,以提升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五、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西方国家電脑普及率高,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进行的较早。我国网络安全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持续性。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多为进行计算机杀毒,以消除有害信息等计算机实操能力的训练,未形成主题化与规范化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针对性与时效性不够强,网民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威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维护国家安全,避免学生个人利益受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预防威胁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大学生要积极学习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针对网络上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内容要进行系统学习,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学生要积极参加各项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活动,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网络不良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学生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大学生心思单纯,是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导员教师及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主观性,才能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家庭教育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父母应教会孩子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父母要引导孩子注重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其网络安全技能。教会孩子明辨是非,不受网络诈骗侵害,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
六、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的便捷工具。网络安全已涉及经济、文化、国防等各领域,我国网络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学生的个人利益受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森林.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预防网络诈骗工作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8(8):78.
[2]袁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3]赵云.高职院校防范网络诈骗和校园贷风险的策略[J].学园,2017(32):185.
[4]王维婷.大学生网络受骗及其防范研究[D].大理大学,2017.
[5]马佳锋.高职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16(9):42.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孙小利(1985.10—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