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模式指导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
2019-06-09景仕荣
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文章针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333”模式的指引下,提出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333”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69
2017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青年志愿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只有加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化他们传递爱心、奉献社会的意愿;才能传播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
“志愿者”最初的出现源自英文“volunteer”,国外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更多地称呼“志愿者”为“社工”“义工”。国内对“志愿者”所下的定义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就是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愿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一般隶属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或者高等院校的党委、团委,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形式对外开展无偿服务。
(二)“333”模式
关于“333”模式最初的提出源自贵州省思南县团委推动青年文化大发展期间提出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的原则,提倡以“三颗心”(真心、精心、公心)塑魂培育有志青年;以“三平台”(创客中心、脱贫攻坚夜校、书院)建营培育有为青年;以“三实践”(树立典型、树立项目品牌、互联网+)培育有梦青年。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委组织部郝斌在“333”模式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提出的“333”模式指的是“三个加强”:加强组建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工作指导;“三个注重”:注重管理体系建设、注重选树党建典型、注重创建活动载体;“三个落实”:落实工作经费、落实活动阵地、落实激励机制。
我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观点,认为针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333”模式应该更侧重于选择这项工作的“三颗心”:真心、精心、公心;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三注重”:注重管理体系建设、注重选树党建典型、注重创建活动载体;学校保障体系的“三落实”:落实工作经费、落实活动阵地、落实激励机制。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家层面:缺乏全面法律保障体系
相比较于美国的《联邦志愿者保护法》、德国的《促进青年志愿服务法》等西方有关青年志愿者的法律,我们国家关于志愿者的法律体系的建立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只有201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而《志愿服务条例》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志愿者的服务和行为进行了约束,对于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还不够明确。由于担心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到人身伤害、精神攻击等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部分高校志愿者的行为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从而处于尴尬状态。
(二)学校层面:志愿者教育缺乏创新,志愿者活动缺乏活力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一般以社团的形式隶属于高校团委,团委指派一名教师兼职指导青年志愿工作。这就使得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志愿者平常都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志愿活动时才集中在一起;而兼职的指导教师也往往局限于对外志愿活动的联络、组织运行,对于志愿者的德育教育缺失。志愿者活动模式也比较固化,一般参加政府等部门举办活动的秩序维护、重大节日对弱势群体进行走访、寒暑假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教等活动,且每年活动都基本类似,完全缺乏创新与活力。
(三)学生层面:志愿认同感不强,志愿服务趋于功利化
由于对志愿者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强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认识停留于表面,认为其只是高校面子工程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本质,导致很多学生对加入青年志愿者团体意愿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现行奖学金评定制度一般都需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属于综合素质考察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加入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并不是基于自身的真心,而是出于功利因素的考量。在功利因素的驱使下进行的志愿活动,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是对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蔑视。
三、几点意见
(一)加强宏观引导,健全法律机制,以高度使命感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教育部门和法律部门应该加强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法制建设,在原有的《志愿服务条例》的基础上,站在保护志愿者的立场,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使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得到法律保护。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结合自身地区志愿服务的特点,制定地方志愿者服务条例,保障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针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增设第二课堂的教育。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创新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展开十九大专题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等,也可以开展典型、先進人物评选,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对高校青年志愿者进行再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如开展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行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培育学生的“真心、精心、公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集聚资源优势,协同创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合力
利用高校独有的师资力量,结合区域高校的合力,协同创新,共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因为其所属地区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区内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区内高校构建专门的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团队,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实时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志愿者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调节。这一方面发挥了资源优势,减少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更具有针对性,单独关注了高校青年志愿者群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四)发扬技术优势,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还应该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媒体时代,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微博、微信、QQ群等青年学生喜欢的阵地,来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建立在線课程的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理论学习,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探索“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新路径。
(五)完善保障机制,有效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建设活动
为了不使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停留于表面,还应该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具体包括:首先,应该落实工作经费,虽然志愿者的对外服务具有无偿性,但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进行过程中的食宿事宜还必须落实到位,所以,应该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其次,应该落实活动阵地,高校院校应该主动与需要帮扶的单位进行接洽联系,在需要提供志愿服务的时候提供志愿服务。再次,应该落实激励机制,虽然志愿服务讲究的是一颗自愿服务的真心,但是对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分子、先进典型应该予以一定的激励,更好地促进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只有国家、学校、学生共同行动,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真心、精心、公心,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获得良性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团贵州省思南县委.“333”模式推动青年文化大发展[J].中国共青团,2018(9).
[3]郝斌.“333”模式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10).
[4]申双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9).
[5]朱立文.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形式与长效机制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2).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景仕荣(1980.1— ),男,汉族,江苏海安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