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2019-06-09何畏王洋
何畏 王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上、谁来上、如何上”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既让高校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满怀信心,更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内涵指明方向、凝聚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牢把握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思维、创新思维,保持育人定力,激发育人动力,增强育人推力,拓展育人张力,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
树立战略思维,保持定力培养有用人才
战略思维是一种谋划长远、把控全局、着眼未来、赢得主动的理论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树立战略思维首先要明确根本性战略目标,提高政治站位,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成效的根本标准。围绕这一根本战略目标,思政课教师要从不同的思政理论课课程性质出发,系统性地进行总体战略谋划,找准各门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的育人定位,准确地将“四个正确认识”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总体规划之中,发挥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体系中的独特优势。
在系统谋划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加强总体性战略设计,从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出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采用总体性设计的理念,科学规划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承接关系、各章节或专题的课时安排与递进关系、教学过程与环节的关联耦合、教学方法与艺术的合理布局、教学活动的嵌入设计等,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系统。
增强辩证思维,处理好教学必须面对的几对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会用辩证思维去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辩证关系。
坚持政治教育与学理研究的统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属性,也是根本属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任何学理研究都要服务于这一政治责任。同时,我们也要深化学术研究,提高教研一体化水平,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与思想性,把问题讲深讲透,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坚持内容至上与形式多元的统一。内容至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标准,任何形式创新都要建立在内容的精心设计与编排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行、与人民同行,不断丰富与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及时、准确、深刻地将党的创新思想、理论及政策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确保教学案例、授课内容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联。在此前提下,我们也要探索教学形式的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讲得接地气、有意思。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浸润人、培养人,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方法与意义,又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将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有效衔接起来,将思政的第一课堂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紧密协同起来,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强化精准思维,对接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就是精准思维在思政课改革中的具体要求。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坚持精准思维首先就是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特征。从“90后”到“95后”,再到“00后”,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因时代环境在变、成长际遇在变,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心理特质、话语表达方式也在变。总体上看,他们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更加包容,渴望独立成长却又缺乏足够的自主能力,想要独立思考却又缺乏理性思辨素养。他们还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网络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这些共性特征就成为上好思政课、做好教学设计的首要依据。
其次是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需求,做到既满足需求,又不是单纯迎合。大学是青年成长的黄金时期,是青年大学生思想上渐趋成熟、知识上渐趋完善、能力上渐趋定型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更要贴合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长需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最后,还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心理。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尤其是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实践经历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个性化教育。
发扬创新思维,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互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处的世情、党情及国情在变,面临的教育对象在变,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要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就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单一的教师主导、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我们不仅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既要把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讲透彻、搞清楚,学会读原著、析经典,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验与伟大成就把世情、国情、党情这堂大课讲明白、讲清楚,让思政理论课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
最后,思政课还需要积极推进形式创新,将灌输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機融合起来,如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合作式教学、情境型教学、翻转课堂等,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课堂革命效用,探索智慧教室、雨课堂背景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将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管理中,将思政课的过程评价、师生互动有效实施起来。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