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策略研究

2019-06-09李志华甘静静陈溪路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4期
关键词:隔离带城市群森林

李志华,甘静静,陈溪路,曾 翔,夏 栗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长沙 410007)

1 国家森林城市群现状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近年来,长株潭三市通过推动国土绿化行动、乡村绿化美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绿心等生态建设,区域森林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系统逐步完善,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和长株潭森林城市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1997—2017年,有林地面积总体增长7.38%;森林覆盖率从51.18%增加至56.16%,增长4.98% (表1);活立木蓄积总体增长85.45%;植被指数从0.606上升至0.700 4,区域森林质量不断好转[2]。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绿地面积62 120.6 h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达到12 m2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500 m见林覆盖度达到83.63%,林荫道路比例超过60%,林荫广场、林荫停车场、林荫小区和庭院比例超过50%;三市也分别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各项荣誉称号[2]。长株潭地区郊野生态休闲场所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另外,为维护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生态缓冲区,打造长株潭城镇居民亲近自然,绿色共享的生态空间,省人民政府在三城之间专门划定了面积达528.32 km2的长株潭城市绿心[3],制定《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编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科学引导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保护、利用与建设。

表1 2017年长株潭三市核心量化指标现状表

2 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群的每个城市在经济上、行政上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整体。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群往往处于同一个山系和同一个流域,拥有同一片天空,环境污染也是相互影响和一起承受的。以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威胁等问题。同时居民对人居环境、生态休闲空间等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难以依靠城市自身资源实现自给自足。这就要求城市群地区要在区域尺度上开展森林湿地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服务产品,实现区域共享。

森林城市群是全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4],是在区域范围内通过保护建设管理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的绿色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其优化城市格局、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环境污染、调蓄雨洪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满足休闲游憩、传播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实现城市协调、区域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群发展方式[5]。长株潭地区作为人口密集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问题较为突出,区域生态安全面临诸多威胁与挑战。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就是树立共生、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态环境共同体的理念,解决区域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2.1 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化趋势加大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分析,自1997年以来,长株潭地区的建设用地增长51 880.4 hm2,林地减少幅度最大,达到31 868.3 hm2;耕地次之,减少21 013.6 hm2。特别是近十年来,林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补给方,最近十年林地减少了23 687.7 hm2。区域内景观斑块体总数量逐年增加,景观基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岛状斑块体,斑块密度由0.4个/ hm2,增加到40.4626个/ hm2[6],区域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连通性持续减弱,生物多样性逐步下降,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统计详见表2。

2.2 相连城镇融合趋势明显

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城镇化扩张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的城郊以及三市的结合部。近年来,这些地区的人口聚集以及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湘潭沿着湘江向北发展建设的新城昭华组团、长沙坪塘镇和坪沛组团、岳麓片区和高新组团、岳麓片区和金霞组团、长沙城市主中心和株洲的石峰组团、湘潭岳塘区和湘潭县城区及株洲的天元区等城市组团之间,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控制措施,城市组团沿着交通干线摊大饼式的发展,将导致城市建设融城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2.3 森林质量整体不高

长株潭地区山地森林普遍存在人工林比例大、森林质量不高、林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统计,优势树种多以松、杉等人工针叶林为主[7],面积695 840 hm2,约占到地区乔木林总面积的62%,天然阔叶林比例偏少;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达741 360 hm2,占地区乔木林总面积的67%,中幼林面积比重偏大;现有乔木林单位蓄积为53.9 m3/hm2,低于全省单位蓄积57.7 m3/hm2,以及全国单位蓄积86 m3/hm2的平均标准,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2.4 生态空间分布不均

由于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长株潭地区人居环境以及公园绿地等生态福利供给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和乡村森林建设薄弱,村镇绿化质量还不高,大部分村镇生态休闲场所缺乏,城乡绿化水平不均衡的现象较为凸显。在城市内部,由于历史局限性,在一些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工业区人居环境品质明显不高,存在公园绿地覆盖度不够,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不足等问题。城郊自然公园建设有待加强,区域范围内自然公园10 km服务半径内存在服务盲区,分别位于宁乡市与湘乡市交接、湘潭县与雨湖区交界处,以及株洲县、攸县和醴陵市三县交界的大片范围。需要适当增加自然公园的出入口,加强大型郊野休闲游憩场所建设,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康养基地等公共生态服务空间。

表2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表hm2土地利用类型长沙株洲1997年2007年201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草地6 414.66 171.95 725.928 596.628 616.027 517.0园地12 172.112 073.011 303.8 8 398.58 394.27 572.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9 273.869 148.567 154.251 935.752 279.051 541.3林地620 807.0616 760.1604 295.3703 367.7700 024.2691 703.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7 990.4144 328.2163 549.085 307.088 026.895 481.5交通运输用地4 681.19 240.915 143.13 190.65 021.77 642.1耕地336 317.7319 192.1311 526239 337.9237 628.3238 992.7其他土地4 289.35 031.33 248.76 085.06 228.85 768.1合计1 181 946.01 181 946.01 181 946.01 126 219.01 126 219.01 126 219.0土地利用类型湘潭区域1997年2007年201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草地6 160.96 159.95 921.841 172.140 947.839 164.7园地4 305.34 247.84 017.124 875.924 715.022 893.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 495.143 128.342 470.4164 704.6164 555.8161 165.9林地206 630.2205 840.0202 937.61 530 804.91 522 624.31 498 936.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0 564.962 691.666 712.2273 862.3295 046.6325 742.7交通运输用地2 534.63 672.75 840.010 406.317 935.328 625.2耕地175 660.7173 482.3171 529.5751 316.3730 302.7722 048.2其他土地1 295.31 424.41 218.411 669.612 684.510 235.2合计50 0647.0500 647.0500 647.02 808 812.02 808 812.02 808 812.0 注:2007年和2017年数据为国土厅提供的矢量数据,1997年数据是根据1997年卫星影像矢量化得出。

2.5 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有待加强

快速城镇化干扰破坏了自然水系的格局,导致水网破碎化,一些湖泊、湿地、水塘消失,河流被裁弯取直、渠化硬化,加剧洪涝风险。同时水岸动植物生境丧失,水源涵养、水量调蓄、水质调节能力不断下降。随着湘江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的推进[8],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逐步开展,对河流生态的恢复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株潭地区河流两岸农田耕地众多,人口活动频繁,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很大,未来绿色生态水网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多,任务较为艰巨。

2.6 统筹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建立

城市用地扩张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统筹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保护好长株潭绿色生态空间至关重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工作内容涉及多部门和领域,牵涉到各方复杂利益关系,如果相关问题进一步关系到三市之间行政地域和利益,则协调难度更大,需要建立更高层和更有效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以破解未来森林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题。

3 建设理念与构想

森林城市群不仅是国家森林城市的简单集合,更要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生态安全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以城市生态空间为载体,有效贯通城市间的森林、湿地等,扩大现有生态空间,防止城市连片发展,增强城市群生态空间的连接,实现其整体联接和共建共享,形成健康稳定的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建设,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生态型城市群建设样板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引领区,优质生活圈共享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品质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4 建议和对策

4.1 加强生态资源系统性保护与修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近自然林经营,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稳定发挥。从整个区域尺度上,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构建“品城核心、Y型绿肺、网状脉络”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构成的“品”字城市群组团为核心,发展城市内绿化,扩大城市间生态空间,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以雪峰山、衡山余脉,以及罗霄—幕阜山脉为骨架,构建环绕城市群核心区的Y型绿肺,加强雪峰山—衡山余脉的沩山、褒忠山、韶峰、昌山、隐山、天马山、紫荆山、晓霞山以及罗霄—幕阜山脉的连云山、大围山、道吾山、大京山脉、鸾山、云阳山、酃峰、高峰山、凤凰山、紫竹山、大山冲、黑糜峰等山体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提高森林质量,打造绿色生态屏障[9];依托湘江及其支流,以及主要交通干道和铁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形成网络状生态廊道,共同促进生态“斑块”间、“斑块”与“种源”间的生态联系[10],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2 建设城市组团间绿化缓冲带

为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和相连城镇的融合,塑造良好的城乡发展形态,保护和利用城市及组团之间的森林、湿地等生态开敞空间,建设城市生态隔离带。重点建设长株潭结合部的生态绿心[11],以及高新组团—岳麓片区隔离带、岳麓片区—坪沛组团隔离带、坪沛组团—坪塘镇隔离带、坪塘镇—昭华组团隔离带、湘潭县城区—天元区隔离带、岳塘区—石峰区隔离带、芦淞区—荷塘区隔离带、金霞组团—城市中心—长沙县隔离带、开福区—望城区隔离带等九大城市组团隔离带。

4.3 建设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廊道

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建设道路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片林、贯通性生态廊道,加强城市群生态空间的连接,实现城市间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增加景观的连续性。

4.4 打造功能强大的城市生态绿心

生态绿心是长株潭三市的重要生态屏障[12],也是湖南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把绿心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建设区“三区”管控要求扎实做好绿心保护工作[13]。以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生态农业、生态公园和生态廊道建设,将生态绿心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绿心。

4.5 构建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水网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加强区域性水源涵养区、缓冲隔离区、污染防控区成片森林和湿地建设,形成城市间生态涵养空间。大力建设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湿地公园网络,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网疏浚贯通,形成绿网与水网相互融合、碧水与绿城相辉映的绿色生态水网,使湿地保护率达到72%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4.6 提供均等普惠的生态公共服务

通过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城乡绿道网络和生态惠民产业的建设,强化生态服务基础设施,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切实解决绿色休闲空间分布不均、生态服务空间不足的现实问题,逐步满足公众对休闲生态空间、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在雨湖区南部和天元区南部人口密集区,可增加其附近自然公园的出入口,提高居民的可达性;在株洲县北部、湘乡市北部、雨湖区南部、天元区南部、浏阳市西南部可规划新建自然公园,提高覆盖水平,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实现自然公园10 km服务半径覆盖度达到90%以上,打造“一小时优质森林共享生活圈”。

结合长株潭森林城市群建设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建立长株潭区域一体的智慧自然公园、智慧自然学校和体验基地、智慧古树名木等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智能网页版、桌面版和手机移动客户服务端,为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和增加居民生态福祉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和智能互动平台。

4.7 构建区域一体的协调机制

建立长株潭环境治理区域联动机制,将区域内点源环境治理变为长株潭的整体环境治理,行政区环境管理体制变为长株潭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管理、监督和检察,以及跨行政区和跨部门的协调,维护区域环境整体利益。建立长株潭区城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在两型委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实施平台,挑选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试点。建立生态绿心、生态屏障和湘江水系廊道共建机制,城市群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和“林长制”,实现流域和山系管理,协调解决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等重大问题。

5 结语

森林城市群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个成功创新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首批批准建设的6大森林城市群之一[14],将推动探索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模式。由于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珠三角地区自2018年开始着手森林城市群相关建设,本文在梳理《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0年)》的基础上,总结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下一步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实践提供参考。由于该规划尚处于批复实施初期,目前没有实践经验积累,今后需要结合实践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隔离带城市群森林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浅谈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