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效果分析
2019-06-08许红艳
许红艳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共60例,分组时严格按照双盲,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4±2.8)、(4.4±1.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6±2.3)、(1.8±0.7),观察组治疗后疼痛感更轻(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1.7)分,对照组为(83.9±2.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三叉神经痛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利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高且效果好,有助于患者病灶区域疼痛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6..01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按照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两类,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这种神经性疼痛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也需要注重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从临床角度提高护理干预质量,改善患者的疼痛是护理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借助于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时的方法、效果,研究内容包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25例、女35例,分组时严格按照双盲原则,各组患者人数为30例,其中在观察组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0.6±3.1)岁,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2.8±2.7)岁,此项数据组间对比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指导本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主要为:(1)临床护理路径制定:选择科室内的资深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组,共同探讨、编制三叉神经痛临床护理路径表格。(2)向患者介绍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等醫护人员,并且对患者进行此次护理时的医院环境、规章制度等内容的教育介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干预,协助患者进行疾病相关项目的检查护理指导。(3)告知患者治疗程序,包括药物种类、用量、禁忌等等相关内容,对于手术患者,可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同时针对患者不同心理情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的评价可以应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分析[1],总共为10分,分值高说明疼痛严重,0分为无疼痛;在患者出院时向全部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是否满意此次疾病护理情况,分值愈高说明患者对于相关护理方法的满意率愈高。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认真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采用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条件为P<0.05。
2 结 果
2.1 疼痛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4±2.8)、(4.4±1.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6±2.3)、(1.8±0.7),观察组治疗后疼痛感更轻(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1.7)分,对照组为(83.9±2.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较为常见,一旦发生给患者身体造成的痛苦较大,而且该种疾病非常容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影响正常生活的有效开展。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4±2.8)、(4.4±1.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7.6±2.3)、(1.8±0.7),观察组治疗后疼痛感更轻(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1.7)分,对照组为(83.9±2.4)分,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三叉神经痛疾病护理期间,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使得患者身体疼痛能够有效地减轻与改善,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 甜.临床护理路径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中效果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04):304-306.
[2] 陈云雷.三叉神经痛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效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2013:1.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