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2019-06-08王芳王伟
王芳 王伟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妇产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接收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60)以及对照组(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5.00%)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4.904,P=0.027)。结论 对产妇实施循证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关键词】循证护理;产后;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6..01
下肢静脉血栓是产后常见并发症。部分产妇由于围产期卧床时间较长,且缺乏运动,产后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会对产后恢复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围产期需采取一定护理措施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1]。本次研究当中,我院妇产科对60例产妇采取了循证护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我院妇产科接收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选产妇对此次研究已经签署同意书。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上述产妇分为研究组(n=60)以及对照组(n=60)。研究组年龄为22~33岁,平均(27.54±4.44)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38.76±0.67)周,其中初产妇43例,经产妇17例;对照组年龄为22~34岁,平均(27.78±4.67)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38.88±0.72)周,其中初产妇44例,经产妇16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以及孕产史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产妇入院后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各项产前检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教育以及个人卫生注意事项。产后在产妇家属协同下,让产妇进行下肢活动,以预防静脉血栓。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1)循证问题提出。科室内部在护士长带领下,通过调研文献以及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归纳,提出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问题探讨出具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2)循证护理实施。①产前护理。术前让可指导患者家属对产妇腿部、足部进行按摩,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饮食保持清淡,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协助产妇定期进行床上翻身,向产妇详细讲述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方法,以获得产妇主动配合。②产后护理。产后6 h让产妇保持平卧状态,对下肢进行按摩,对其进行下肢被动运动。产妇取平卧位,以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内旋、外旋,再从小腿处逐渐向上按摩至膝上10 cm位置,反复进行3次;指导产妇屈伸关节,反复进行3次。产后24 h当产妇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其下床运动,并进行产后保健操。嘱咐产妇多饮水(3 L/d),促进排尿,加快血流速度。指导产妇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注意保暖。静脉穿刺尽可能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尽可能应用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涉及数据以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5.00%)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4.904,P=0.027),如下表1所示:
3 讨 论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肢疼痛,并影响产妇正常活动。一旦静脉血栓出现扩散可能会造成静脉膜功能不全,甚至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会对产妇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因此,在产妇围产期需要予以一定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此次研究当中,研究组采取了循证护理,结果表明研究组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5.00%)更低(x2=4.904,P=0.027),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循证护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产妇围产期运动指导,协助其完成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另一方面,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饮水,保持充足营养摄入,加快血流速度,起到预防静脉血栓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产妇围产期通过实施循证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桃花.循证护理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9):4189-4190.
[2] 谢常山,张 敏,夏文俊.探究循证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7,41(04):430-432.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