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9-06-08胡进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中阶段解决策略

胡进

摘要:学校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做铺垫。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是中学阶段的末尾训练阶段,对于提高全民体育素养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过分重视高考考试科目,忽略了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这种状态有所改善,但是还有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改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局面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   解决策略

高中体育和健康课余培训主要针对擅长体育和热爱体育的同学,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体育水平。同时,将竞技体育人才运送到国家,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体育特长生,和其他体育课程不同的是,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的,而且学生一般考取的是体育类院校。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体育资源缺乏、学校的建构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余训练系统不够完善,急需解决。

一、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意义

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是通过高中生的课余时间,合理规划训练强度,为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体育类型,提高他们的专业运动水平,并能够在未来为国家提供有竞争力的体育专业人士。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吸引一些在体育方面比较普通或者一些不爱锻炼的学生开展一些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比如每天放学后打打球或者跑跑步,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锻炼意识,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从学生做起,树立全民运动观念。

二、体育课余训练存在问题

(一)对体育的认知有误

1.学校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高中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高考,比起体育,校领导和老师更加重视文化课。教师们普遍认为选择学体育的学生单纯就是成绩不好、爱闹事,教师在上课时也不管他们的学习情况,只要不出现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就可以。教师对体育特长生的“放逐”,很容易造成体育生的自我放逐[2]。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常常充斥着文化课的各种作业,一些擅长体育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训练体育技能。

2.社会家庭方面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学习不好才会走体育这一条路,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参加高考。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体育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希望孩子能通过体育上一个好的大学。在高三的紧张学习中,如果孩子进行课余的体育训练,可能会受到家长的质疑。这种刻板认识对于一些真正热爱体育的人是有一定的歧视态度的。

(二)缺乏体育设备和专业师资

中国在高中校区准备的体育器材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为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拨给体育的经费也不多,在購置体育设备时受限,只能买一些简单的器具。一些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担任体育教师。学生不可能进行专业培训,在进行课余培训时随意,很难提高学生体育的上限。

(三)基层工作不规范

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学科因为高考不考,学校常常会忽略这类教师,和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必考科目的老师相比,工作福利不高,导致这些教师的流动性相对较大。很多体育老师的工作热情较低,对体育课余训练队伍缺乏管理,也没有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学生行为散漫,对体育的热情也逐渐降温,训练效率也逐渐降低。

三、改变体育课余训练局面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

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必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注重体育和健康。整个社会应该建立一个“体育可以保持健康”的广泛共识。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开会,帮助他们端正对体育的态度。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也要向家长解释体育的重要性,为体育课余训练排除潜在的不平等态度。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体育并且在体育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文化课和体育课余训练之间能够兼顾。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学校应认真评估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应不时组织一些培训活动,使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育老师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自己的体育训练方法,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训练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课余训练计划,让学生能够在训练中不断变强。此外,体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当学生觉得训练很辛苦进行不下去了时,老师要正确进行疏导,让学生坚持下去,从而训练学生的竞技体育精神。

(三)引导学生端正态度

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与健康训练的主要是体育特长生。体育老师要在日常的课余训练中,摆正学生“学习成绩差才来学体育”的错误观念。体育老师要善于在日常训练的细节中,把握学生训练的动机,以此为依据,适当做一些调整,纠正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训练的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体育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故事,刺激学生竞赛意识的萌发。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咨询室应积极对外开放,及时舒缓体育生的心理压力。

(四)完善体育教学环境

学校要置办完善的体育设备,让学生在课余训练时能有完备的基础设备。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极大地方便了体育特长生的运动需求,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及时更换损坏的运动设备和投人新的运动设施,有利于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3]。如果体育设备简陋,会大大降低对课余训练的渴求,因为享受课余时光对体育生的诱惑是很大的,简陋的设备很难让体育生对课余训练有归属感。

(五)协调体育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正常进行的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可一味倚重体育,要通过文化课增长学生的见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学校在加强体育训练管理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体育课余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不是“踩一捧一”的,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学生在训练完之后,老师要布置适量的文化课作业,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课知识。比如,学生在外出比賽时,管理老师除了体育老师之外,最好能有一名文化课老师陪同。在学生备赛期间,为学生补充文化课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了学生的竞赛压力。

(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

体育老师要具备科学的训练计划能力,合理安排训练的顺序和相隔时间,减少运动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最佳的课余训练效果。一般情况下,比较合理的练习顺序是:技术性的练习早于身体素质的练习;新技术的练习早于巩固性的练习;灵敏性和速度性的练习早于耐力性练习[4]。比如,练田径的学生在训练速度时,体育老师要规定一个适中的间隔时间。如果间隔时间太短,学生很容易疲劳,影响接下来的训练,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学生的兴奋程度会减弱,不利于学生速度上限的提升。

(七)组织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是让学生获益的最直接方式。通过体育竞赛,老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哪方面需要强化训练,学生也能在接下来的竞赛中改善自己的竞赛心态。体育老师在课余训练时,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记录观察结果,改善自己的训练计划。学校也可以积极和兄弟院校之间组织一些友谊赛,让不同学校的体育生通过友谊赛直接对话,吸收别的学校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优点。

(八)处理好训练与放松的关系

训练后的放松意义重大。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一些舒缓的放松动作有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肌肉,缓和学生的肉体疲惫,让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肌体状态。体育老师要认真实施训练放松计划,采取慢跑、拉伸、听音乐等形式,监督学生在课余训练前后实施放松过程,一般需要十分钟左右,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

四、结语

总之,全民体育理念的普及,需要校园体育的积极推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余训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高中相关负责人要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提高体育学科的存在感,仔细权衡课余训练的优势与劣势,提高全校师生的体育水平,让整个学校的体育氛围更加浓厚。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开发体育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竞赛。学校有关负责人要积极举办校内队伍之间和不同高中之间的比赛,让体育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增长,为国家输送竞技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冰.高中阶段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初探[J].田径,2018,(05):06-07.

[2]时军霞.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的方式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3,(09):26-27.

[3]马庚涵.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现状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4):279.

[4]关卫国,马强.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45-46.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邹城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阶段解决策略
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