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2019-06-08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改革愈发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是需要初中物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要能够深刻把握新课改的教学精神,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综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初中物理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学科,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的这一学科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纵观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单一、僵硬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进行高效课堂的创建:
一、更新教学观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于物理这门连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节奏。倘若长期忽略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受挫,不利于物理教学的顺利推进。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与声音有关联的经历,如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都是被闹钟叫醒,声音很大,想睡也睡不着;有的学生说,每天上学的路上,都会遇到鸣笛汽车,虽然很不喜欢,但也无可奈何。教师将学生讲述的经历进行分类和整理,再引导学生以实验的形式感受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初中物理的学科性质和内容来看,它是一门偏重实验的学科,但它是以实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书本化、理论化的物理知识虽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背后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初中物理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物理的学科特性,将更多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物理的课堂上,以小组教学、情境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为方法,构建崭新的课堂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实验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验证教材内已知的结论和规律,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但是仅仅验证已知规律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验的参与,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物理,它并不神秘,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如大水槽、水、小激光笔、玻璃砖;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如大水槽、水、小激光笔、笔、矿泉水瓶、碗、硬币。当完成实验材料的准备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内容进行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筷子,放在盛水的碗中,从旁边进行观察,会发现水中的筷子好像折弯了。同理,将铅笔、圆珠笔等放入水中,会有同样的现象出现,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实验:取一长方形水槽,向里面倒入适量水,用小激光笔斜着将光束射入水中,观察水面上下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变化。学生进行实验,讨论交流,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光线垂直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找出与前面实验的不同点,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二)情境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立体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也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现状的场景,巧妙运用视觉效果、动作模擬、情感渲染等形式创造出一种教学情境,营造学生熟悉的立体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运动的描述”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如两列并排静止的火车,其中一辆火车上的乘客通过车窗望向另一辆火车,通过播放视频,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了解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识,暴露学生认识上的不足,激发学习欲望。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视频,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学生能够从实例分析抽取同一类物体共性,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代入到相对熟悉的环境中,逐步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等概念知识,并将之形象化,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三)生活化教学法
促进物理教学生活化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途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和描述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并将之引入到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冬季穿的毛衣、羽绒服等经常会有静电现象发生,尤其是在晚上关灯后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不仅能让人感受到遭遇静电的疼痛,也可以用眼睛观察到静电的外部形态,借助学习的“电与磁”部分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彩虹、大雾、结冰等现象,都可以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其进行解析,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如通过学习“太阳能”这一课,就可以联想到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路边的太阳能路灯等,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也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将浓缩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学生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完成指导自身生活的同时,实现知识由书本到实践的转化。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讲述与密度有关的生活现象,如木头的密度低于水的密度,所以木头能漂在水面上;在厨房炒菜的时候,不小心将水滴到滚烫的油锅中,会发成油花四溅的现象等。教师从工业方面,描述密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如密度可以鉴别物质,鉴别酒的浓度以及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认知,提升知识的運用能力。
四、引入教学评价,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学生的“觉醒”和“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互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评价是相对高级的师生互动,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出现的,物理作业的布置能够相对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但是在的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的检验,延迟了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将即时评价引入到初中物理的课堂上,增强信息之间的流转,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内涵,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环境,关注学生及社会的需求,不断引进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延伸,以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姜青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罗海东.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3]刘超.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与评价,2015,(06):35.
[4]魏煜.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4,(11):103.
(作者单位:铁岭县新台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