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探析

2019-06-08李丹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班额义务教育成因

李丹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了“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大班额”瘦身的建议与对策: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调整城镇学校区域分布结构,完善学校建设;强化义务教育学校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大班额”瘦身计划。

【关键词】 城镇学校;义务教育;“大班额”;成因;对策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同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消除“大班额”问题提出目标,2018年要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由此可见,加快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成为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现状及成因

1、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和初中班级学生人数标准分别为45人和50人,55人以上的班级为“大班额”,66人以上的为“超大班额”。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10月底,我国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为8.1%,“超大班额”比例为1.2%,降幅较大,虽然包括省会的大中城市“大班额”现象较少见,但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城鎮地区,甚至还存在学生超过80人的特大班额。例如江西省在2017年“大班额”比例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抚州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有1647个,“超大班额”有1911个;而河南省,作为教育大省,截止2017年底,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有6.07万个,超大班额有2.13万个。由于国家的重视,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省纷纷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增设学校和教师岗位等,但也存在做表面功夫应付检查之举。教育乃国之根本,要解决“大班额”问题,依旧任重道远。

2、“大班额”现象的成因

(1)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导致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增加。[1]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劳动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工资也相对较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第二,各地购房政策的倾斜、工业园区的建设,农村人口也纷纷在当地城镇地区安家落户;第三,较发达城市虽然资源丰富,但教育投资高,而农村地区资源相对缺乏。因此,综合利弊,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选择中小城镇学校就读。这给城镇地区学校带来了难题,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扩大学校规模,师资短缺,供不应求,班额必然增大。

(2)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生源不断涌入城镇。首先,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学校、重点学校,硬件设施、教师资源、福利待遇均比农村地区优越,教学质量自然比农村学校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纷纷涌入城镇地区为其子女择优质学校入学,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其次,当代人的教育观念有较大变革,对子女的教育越发重视,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生活、交通便利,也是城镇学校班额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3)办学管理不规范,导致违规招生。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利益,钻法律的空子,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抢占生源,利用各种名目如“破格”招收低龄学生、借读生、择校生等获取更多财政拨款机会,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默许和不作为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二、“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影响

一个班人数如果过多,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极为不利,家长担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

1、阻碍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由于“择校热”,许多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去生源好、师资优、设施齐全的中心学校、重点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受到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的重视,办学资金充沛,教师和学生机会多;反观农村地区的学校,生源少、筹资难、条件差、教育质量跟不上,导致生源越来越少,教师留不住,师资队伍不稳,弱校愈贫,名校愈富,资源更加分配不均,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愈发不均衡。[2]

在一个大班或者超大班中,教师的关注度有限,虽然教师们希望做到一视同仁,但实属不易,无法对每一位学生都时时关注,更加无法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即便是在多媒体时代,也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新科技,共享资源,这势必会打击到富有个性的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大班额”问题中存在的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性。

2、不利于教育教学的管理

“大班额”人数多,许多学校通过加排加座进行学生安置,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少,缺乏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良好班风难以形成,纪律不易控制;一些学习不佳、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易被教师忽视,久而久之学习、纪律性下降越快,越发不好管理;学校人多空间小,学生的活动范围窄,学生年纪小,爱在走廊、上下楼梯玩闹,上下课时间统一,容易引发踩踏、摔伤、拥挤等事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产生危害;而家长们为了让子女受到教师重视,争坐前排,私下送礼拉关系,给师德师风建设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负面问题。[3]

3、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而一个“大班额”班级,师生交流少、反馈少,教师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学生无法真正的全面发展,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一方面,教师需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批改作业量大,工作压力随之而来,更加会忽视对学生的辅导;另一方面,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和研究时间大大缩减,教学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专业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人数多的班级竞争激烈,学生压力大,自信心易受挫,一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教师讲课、看不清黑板,加之人多空气不流通,对学生身心均带来不良影响,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进而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大班额”瘦身的建议与对策

“大班额”形成原因复杂,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严重阻碍我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要真正实现“大班额”瘦身目标,避免随之带来的危害,需要从长远、整体考虑,治标更要治本。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根据十九大会议精神,为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由于农村教育薄弱,导致大量生源流失,各级政府应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如:师资公平,配齐农村各学科教师(包括艺术类学科教师),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可向农村教师倾斜,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吸引优秀教师,留住优质教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设施公平,改造、新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完善校舍图书资料、信息技术、多媒体、学生饮食等软硬件设备,缩小与城镇学校差距;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樣也很有必要,城际、乡际、校际之间要信息互通有无,教育资源要共享,让农村学校及学生也同样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

2、调整城镇学校区域分布结构,完善学校建设

根据当地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历史沿革、民族特点等,科学预测人口增长数据,确定校区数量与规模,合理进行撤校并点,加大经费投入,进行城区新校区建设,扩大城区学校容纳力;建设好镇小、镇中、村小、村中学校布局,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闲置与浪费,对生源极少的农村学校进行整合优化,以中心学校为主体、为基础,周边学校为补充;为了扩充教育资金来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参与教育事业发展,既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

3、强化义务教育学校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大班额”瘦身计划

将“大班额”实际情况纳入当地政府和学校目标考核中,督促各地、各校抓紧落实,而非随意敷衍,不加以重视,各地政府、学校也应出台具体政策和应对措施,切实有效地完成整改任务;义务教育学校应当坚决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范招生制度,坚持就近面试入学原则,不随意招收插班生、择校生、人情生,严格执行入学、转校制度,划片招生;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督察小组,对学校班额情况进行专项监察,防止学校为利益驱使随意增加班额。[5]

【参考文献】

[1] 张国林.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228-231.

[2] 李琰,王献玲.“大班额 ”视角下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浅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0.11(3)26-28.

[3] 马佳宏,熊虎,孟骁枭.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危害、成因与对策——基于广西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4)1-8.

[4] 柴葳,刘博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8-3-17(1).

[5] 黄建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成因及其化解[J].教学与管理,2014(11)9-10.

猜你喜欢

大班额义务教育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唐山: 2020年消除“大班额”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