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民族地区族际和谐研究

2019-06-08刘海阳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刘海阳

【摘 要】 文章概述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与龙脊十三寨壮族和谐相处的现状,介绍了居住格局的形成,叙述了族际差异,探析了壮、瑶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缘起,着重论述了族际和谐的当代根由: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守护族际和谐,红瑶的交往方式巩固族际和谐,壮族的包容性加强族际和谐,发生矛盾时及时化解加深族际和谐。文章结合调研,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黄洛瑶寨;龙脊十三寨;族际和谐

黄洛瑶寨处于龙脊十三(壮)寨的环绕之下,几百年来居住格局基本稳定,并且无较大矛盾的记载,可以说保持了几百年的和谐民族关系,契合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观点。本文拟从黄洛瑶寨与龙脊十三寨的交往出发,探究该地区族际和谐的源流及经验。

一、黄洛瑶寨与龙脊十三寨居住格局的形成

1、黄洛瑶寨迁徙路

清朝时,红瑶居住在山东。据瑶族《过山榜》记载,由于苏定华在朝中遭受百般刁难,不能继承岳父潘仁美的官职,于是带领一支人来到了湖南青州大巷。历经几代,仍遭受欺辱压迫,六个公头便带领大家迁向它处,其中第六公头名为文干,来到龙胜,居住在勒黄滩头,后来因为壮汉瑶抢鱼打架,一支人来到了大木,因为田地太过贫瘠,又迁到了江边寨,后来在翁江安居,在“莫忙”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山爬圹。因为人口太多,于是来到了平段,可是苦于禾苗不生根、瑶家人生病,最终来到了白家,买下了现在的这块土地。黄洛瑶寨现有82户、400多人,由青州大巷到黄洛总共生育十四代,在平段加两代,共十六代人,时间大约300多年,不超过四百年。

2、龙脊十三寨迁徙路

关于龙脊十三寨的指称,众说纷纭,仅举其中一种典型观点。毛葛认为:龙脊十三寨是距离较近且关系密切的二十几个寨子的总称。其中较大的寨子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四寨现合称龙脊村)、平安寨、龙堡寨、新寨、江边寨、枫木寨、金竹寨、八难寨和马海寨十二个壮寨和黄洛瑶寨。较小的寨子还有毛坡寨、岩背寨、岩湾寨等。[1]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龙脊十三寨的指称是经过时间演变的,最初仅是指十三个壮族村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三个壮族寨子抵不过一个瑶族寨子”。另有访谈对象说道:当时壮族和瑶族的关系并不是特别融洽,所以不会把黄洛计入其中。据潘洪盘老人回忆:当时进行的十三寨头人会议,马路、黑石的头人均参与了会议,其中并没有黄洛头人。据古籍记载,从乾隆年间到1949年,十三寨头人共进行了12次决事,直到民国二十二年,才开始出现壮瑶群众大会以及黄乐瑶寨(即为黄洛瑶寨)的字眼。除此之外,平寨和平段寨都是潘姓,算作一个整体。所以,笔者认为最开始的龙脊十三(壮)寨大致是指八滩、江边、枫木、新寨、龙堡、平寨、廖家寨、侯家寨、金竹壮寨、平安寨、马海寨、黑石、马路。后来范围扩大,才把金江村(黄洛在金江村)、龙脊村、平安村、马海村、白石村的寨子都纳入其中。

龙脊十三寨的先祖相继在两百年到七百年的时间里,来到此地建寨,平安寨与侯家寨最先来到此地,大致在六七百年以前。平寨、八滩、枫木最后来到此地,大致在二三百年以前。

3、地理布局

龙脊十三寨的地形主要为“两山一水”,两山是金江河东南方向的金竹山和西北方向的龙脊山,一水为金江河,从东北向西南穿过。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洛瑶寨处于龙脊十三寨的环绕之中。

二、族际差异

黄洛瑶寨为红瑶,而龙脊十三寨是壮族,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异:

建筑方面,瑶族擅长因地制宜地建房,主要有“四合院”、“半边楼”和“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基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半边楼,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一般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全楼,主要因为和“半边楼”相对,所以称为“全楼”;壮族,清末民初多为“人”字形剪码(剪刀架),三柱二三间小屋,建国前后多改为五柱三间两头披厦三层楼房。瓦顶多四面相连,单檐口四面倒水,一楼多四围密装,不建披厦者,两头封登瓦屋前和一頭多配木柱竹铺露天晒楼;

语言方面,红瑶语言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主要分为山话、平话,山话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平话属于汉语方言之一,黄洛主要操山话。而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龙胜属北壮方言;

服饰方面,龙脊壮族的男子传统服饰为黄色、蓝色有领对襟上衣,下穿青、蓝色吊裆宽边长裤。女子头上扎有绣花的白色毛巾,上身是绣红、绿、蓝、白、青的五色兰底衣,下身一般穿宽口裤,裤筒镶着红、蓝、绿色的绣花边。红瑶妇女服饰主要分为饰衫、花衣、便衣三种。饰衫材质为棉、丝线、毛线,无领对襟,腰束带,长至脐下。花衣无领,两襟交叉,长稍过脐,无扣,腰束带。便衣多以青布为材料,无领对襟,多作夏衣、劳动服。瑶族服饰相对繁琐,往往需要制作一年的时间,且有漂亮的绣花;

节日方面,壮族主要庆祝七月十四,即鬼节,在这一天,人们杀鸡鸭、打糍粑,以祭奠祖先。红瑶主要庆祝六月六,既是盘王节又是晒衣节,特别隆重。

三、族际和谐的历史缘起

历史是根,通过对历史的探索,我们会发现族际和谐的线索与脉络,便于我们整理思绪、依据探究。

1、压迫推动族际和谐

(1)共同反对清朝的压迫统治。清王朝对桑江地区采取了“开辟苗疆”的方针,在义宁县司坪设置桑江司,开始对桑江各族人民严加统治和盘剥,农民苦不堪言。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壮族农民廖三(生于金江村岩坡寨),在海江、龙脊领导壮、瑶、汉等民族的农民反抗清政府的压迫剥削,一度攻陷了义宁县城,斗争前后持续了三十年左右。[2]

(2)共同反对外来统治者的压迫。1944年11月10日,日军侵占桂林,而后攻占龙胜县城。刘意才(汉族)和陈义居(侗族)在平等建立了抗日政工队,汉、侗、壮、瑶等族知识青年30多人参加,大力宣传抗日救国;1945年9月,廖炎(汉族)和杨文翰(苗族)在伟江建立抗日游击队,积极参与抗日保家乡的活动,苗、汉、瑶等族人民100多人参加了这次革命。

(3)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龙胜瑶族人民本来就不堪忍受国民党的剥削、歧视,再加上被强迫改装,凡穿民族衣裙出门的妇女就被县警羞辱,这引起了公愤。民国22年,瑶族农民领袖李顺发、侯忠良等人,联合龙脊十三寨壮族首领陈岱、廖绍周、数百壮民及少数苗、汉农民,在梨子根揭竿而起,于东区及泗水、潘内、龙脊等地与国民党军警激战五个月,由于武器悬殊,最终宣告失败。1949年5月6日,在中共龙胜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游击队桂北支队司令部,参加的汉、侗、壮、苗、瑶等族人民近千人,不脱产民兵达千余人。经过大家的顽强拼搏、流血牺牲,于11月33日,解放了龙胜全境。

2、民间组织维系族际和谐

通过十三寨头人会议,共同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化解了矛盾也加深了民族情感。1933年由分团总、大寨老廖绍光和青年领袖陈岱等人组织召开了壮瑶群众大会,杀猪祭旗、喝血酒,推举廖绍光、陈岱为总指挥,宣誓加入桂北瑶民义军;1949年由龙脊六姓壮族自然领袖陈绍熙、蒙其裕和瑶族头人潘荣廷等组织召开了十三寨大小领袖人物联席会议,做脱离国民党政府和支持游击队解放斗争的决议。

历史上,为了便于河道的管理,规定了各寨的管理范围,不得逾界捕鱼,后来由于平段寨老潘金玉违背古制,受到状告。遂召开十三寨头人会议,在黄洛瑶寨立下了“盛世河碑”,以确定十三寨与黄洛瑶寨的捕鱼范围。

经过立碑警示,此后较长时间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3、互助互学推动族际和谐

科技方面,壮族向大家传授编织渔网、养鸬捕鱼的高超技术;瑶族则传授跌打损伤的药方,帮助缓解疼痛;而苗族传授接种蜜梨及薏米的技术;汉族引进造纸、开矿、石印及打豆腐等先进技术;

文化方面,壮族教授铜鼓舞;瑶族传授给大家挑花刺绣的技术;侗族则传授建筑风雨桥亭及音乐多声部合唱技术。近代交往更为密切,汉、侗族知识分子到苗、瑶地区教书、教戏;苗、瑶族群众担鸡、鸭、梨,到侗、壮族地区兑换侗布、衣裳及茶油;侗族妇女挑布到壮族地区兑换棉花。

四、族际和谐的当代缘起

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和谐与当代的族际和谐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传承,没有前者的积淀,后者如无源之水,没有后者的开拓进取,当下的民族道路则无法驻足,亦无法愈走愈宽广。

1、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守护族际和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坚决地废除了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951年7月18日,中央民族访问团在县城召开慰问大会,费孝通团长向各族人民代表转达了中央对各族人民的亲切问候,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同时勉励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龙胜。在中央访问团的帮助下,同年8月16日,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顺利召开,成立了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

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正副县长主要由县内各民族干部担任,其他组成人员,也尽量配备民族干部担任,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精英的引领作用。1953年,广西教育厅召开了第一次少数民族会议,提出应重点发展山区苗、瑶、侗民族的教育,龙胜教育科据此制定了全县小学发展规划,切实保证了少数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1989年龙胜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按照龙胜各族人民的意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的规定,制定并通过了《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在2018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活动中,开展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咨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校园”、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广场”等活动。以学校为重中之重,通过进行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打造龙胜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解放前,由于存在民族隔阂,民间流传:壮瑶不通婚,红瑤人也不愿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建国后,红瑶人民解放思想,打破约束婚姻自由的条条框框,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日益增多,从而填平了过去的婚姻鸿沟。[3]此项在调查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无论壮瑶均不在意婚嫁对象的民族成分,嫁到黄洛的侯姐并无不自在,与当地人相处很是融洽,甚至上门到黄洛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2、红瑶的交往方式巩固族际和谐

解放前,有些红瑶人乐意与邻近的壮、汉族人交朋友,俗叫“老庚”(也叫“同年”)。建国后,随着民族隔阂的消解,壮族与瑶族的老庚数量增长很快,很多红瑶采用认“老庚”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壮族村寨的亲密关系。每逢农历春节、五月十四或六月初六过“半年节”以及壮族过七月十四——鬼节的时候,老庚们皆礼尚往来,互相请客或作客,欢度佳节。除此之外,办红白喜事,老庚们都互相祝贺或致悼并且帮助料理相关事宜。平日老庚家遭受天灾人祸以致于生产生活有困难,彼此也互相帮助、排忧解难,这种良好风气传承至今。

经调查,几乎每个壮族村寨都和黄洛瑶寨存在些许“老庚”关系。据笔者印象,老庚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从几次打电话的口吻中可见一斑,笔者的调研也受到了访谈对象老庚的极大帮助。

此外,还存在相互认干爹、继母的事情。瑶族孩子如果多病多灾,会根据生辰八字在周边壮族村寨寻找继母,过节时候,齐聚一堂。

红瑶比较注意与壮族的相处方式,能够采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化解矛盾。比如:以前黄洛的梯田在上面,田里有小石子,向下清理。时间一长,田地在下面的壮族同胞就说:黄洛同年,你可不能一直这么干啊。黄洛人笑着回复:哎呀,老哥,咱们一直往下扔,最后石头就扔河里了。本来想发火的情绪就这样被化解了。由此可见,黄洛人的相处技巧十分高超。

3、壮族的包容性加强族际和谐

黄洛周边主要为壮族村寨,并且这些寨子安家较早,如果壮族村寨不接纳瑶族同胞,黄洛也不会在此休养生息三百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