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域脱贫攻坚工作的路径
2019-06-08朱玉张雄
朱玉 张雄
【摘 要】 本文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介绍了临渭区扶贫工作措施:紧抓“三精”不放松,加强“三抓”重落实,强调“三包”看实效。探讨临渭区有效开展脫贫攻坚工作的路径: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脱贫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培育;乡村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渭南临渭区;县域;脱贫攻坚;工作路径
脱贫攻坚是一项巨大、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在国务院、省、市、区县、镇、村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中,区县在其中起着上传下达、落实实践的重要作用,区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上承国家政策,下接具体实践。区县的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达成。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下辖28个镇(街道办),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万户5.98万人。扶贫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一、临渭区具体情况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28个镇(办),常住人口90.01万(2017年)。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区)。全区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已形成灌、排、防洪于一体的水利设施系统。种植业以粮、棉、菜、瓜、果为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0多万亩。养殖业以牛、鸡、猪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1]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823户59755人。
二、临渭区扶贫工作措施
1、紧抓“三精”不放松
“三精”即精准识贫、精准扶贫以及精准脱贫。在按照政策要求完成既定动作的同时,临渭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本区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方法。
(1)精准识贫。精准识贫指的是临渭区一改由干部确定贫困户为由群众自己评比。这是临渭区在实践中根据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变革。把贫困户识别的标准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到评比之中进行民主投票,做到群众心服口服,脱贫攻坚的工作就更好开展,政府的公信力也得到增强。截至目前,全区17823户贫困户,59755人,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此类上访问题,成功的解决了争当贫困户的问题。
(2)精准扶贫。临渭区委区政府要求各乡镇村要做到因户制宜,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结合省上的“八个一批”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并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政策不漏户、不漏人,做到“八个一批”政策覆盖全区。
以临渭区阳郭镇为例,经统计截止2018年上半年,阳郭镇享受产业扶持政策1649户6202人,创业就业1436户5588人,生态补偿1007户3643人,易地搬迁867户3501人,危房改造126户290人,医疗救助1487户5086人,教育扶持892户4023人,兜底保障323户578人。
以临渭区阳郭镇的肖底村为例,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肖底村共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595人;贫困发生率为49.7%。通过因户制宜,逐户分析,政府很快的了解到在这151户中,因缺技术致贫95户381人,因病致贫20户83人;因残致贫14户51人;因学致贫10户52人;因缺劳动力致贫7户8人;因缺资金致贫4户19人;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1户1人。由此,临渭区委区政府可以因户制宜、有的放矢。
在工作过程中,临渭区结合实际情况还总结形成了教育扶贫四三三机制,易地搬迁先业后搬融合安置,以公益岗位为主的多元化就业,送羊还羊等一系列富有临渭特色的扶贫模式。2年时间,临渭区脱贫32000人,2018年计划摘帽40个村,共计17000多人。
(3)精准脱贫。扶贫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临渭区委区政府要求,要将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现在过程中,更要体现在每一户每一个人的身上。临渭区要求基层各乡镇村所有包联干部,要逐户逐人进行研判,要了解即将脱贫的贫困户收入都由哪些来源支撑,造成该户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否得到消除。就是通过此方式,临渭区将2018年即将脱贫的一万多人的脱贫路径找准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18年的脱贫人数为17000多人。
2、加强“三抓”重落实
“三抓”就是抓产业、抓设施、抓环境。在落实“八个一批”措施的同时,临渭区重点围绕产业、设施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抓产业。脱贫攻坚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要让农民富起来,一方面是走出去,另一方面让他在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上能够通过双手勤劳致富。临渭区一方面在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对贫困户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群众在土地上的增产增收上。在从全国寻找大的收购商的同时,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临渭区总结出了“三桃”(即核桃、葡萄和猕猴桃)“三养”(即养鸡、养猪和养羊)的特色增收途径。目前,在临渭区的政策引导下,全区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6万亩,全区的猕猴桃面积8万亩,核桃面积18万亩。从去年到今年的效益分析得出,猕猴桃、葡萄一亩地的经营收入为15000元—20000元。在此基础上,临渭区鼓励群众在塬区发展一些适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的作物,如花椒等。自2017年以来,贫困群众种植花椒已经达到了17000余亩。从2018年花椒收益来看,一亩地收益为8000元左右,产量高的在10000元左右。
以肖底村为例,在产业发展方面,根据该村产业不发达的现状,2017年在区政府的指导下,肖底村成立了富农新能源农民合作社,当地财政注入85万元启动资金,实施600KW光伏板安装及并网工程,带动收益贫困户73户,目前已产生效益47.7万元,每户已分红1010元。肖底村村委会联系桥南谦顺公司与贫困户签订核桃包销协议,今年共计收购68吨青皮核桃,收购货款共计14.9万元,131户贫困户受益2.4万元。2017年肖底村还成立了临渭区兴民农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计划建立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200亩,发展中草药种植,预计年收益12万余元。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的收入增添了保障。
(2)抓设施。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临渭区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每年整合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达到2亿元。重點围绕贫困村的水、路、电、村部、卫生室、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使得全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得到了大幅的改善,这也有效地消除了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之间的差距。让全村人都能够享受到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
以肖底村为例,针对该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2017年区政府为该村投资400余万元,实施了关环路至老蓝渭5.8公里村主干道及沿线绿化、美化工程,使该村成为拥有“柏油路”的贫困村。2016年—2017年在区政府的帮扶下,该村共实施村组道路硬化4.6公里,村组道路实现硬化全覆盖,实现了群众“出门不沾泥、进门不带土”的愿望。完成了500余平方米村部及村医务室的升级改造,实现“村民办事、干部办公有场所,村民看病不出村。”2017年投资40万元完成肖底村250米深井工程,确保了一、二、三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充足。2017年投资30万元完成关环路入村口人字路的打造,解决了关环路口不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目前该村已完成了智慧乡村建设,全村80%的农户已实现光纤、宽带入户。
(3)抓环境。抓环境主要抓的是村庄的人居环境和贫困户的家庭环境。临渭区将这项工作纳入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同时在资金和项目上对贫困村倾斜,区上2018年通过三批项目,计划投入5亿元对全区81个贫困村的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和提升,目前已经在6个村进行,通过当地扶贫干部对比发现,乡村环境整洁之后,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贫困户的家庭环境方面,临渭区实行包联干部入户帮助贫困户打扫的方式,但治标不治本,后期临渭区在81个贫困村建立了爱心超市,将爱心超市积分的范围以及激励的范围由贫困户也扩大到非贫困户,对于贫困户能够自觉对家庭环境进行经常性打扫的,在积分上予以翻倍积分,同时对一些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也予以加分,通过爱心超市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奖励,兑现一定的生活费,让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劳动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建立了287个爱心超市,实现了全覆盖。
3、强调“三包”看实效
临渭区委书记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20个专项指挥部和18个战区指挥部。其中,20个专项指挥部是从行业部门扶贫的角度,分别由20个区领导担任20个专项指挥部的指挥,从行业的角度来统筹协调推进行业部门扶贫政策的落实;18个战区指挥部分别是由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8个街镇分别成立的,这个指挥部的指挥是由包联街镇的区级领导担任的,镇上的党委书记担任战区的责任负责人。
“三包”指的是区级领导联镇跑村,每个区领导要包联一个镇,具体包联到一个村;一个部门或者多个部门包联一个贫困村,同时给每一个贫困村以及5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都派驻有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干部包户,全区1万多名干部包联着全区17823户贫困户,严格按照一人最多包5户的要求,确定每周周四为扶贫日,在扶贫日,全区各个扶贫干部都深入到包联贫困户家中,了解和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难,宣传各级脱贫攻坚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严密高效的包联履职制度,为政策的顺利落实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目前临渭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按照计划稳步进行,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已经逐渐扭转,但仍有些贫困户因为缺乏学习,有力气却缺技术、缺想法,下一步要切实通过各项措施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为农民创造致富条件,增强农民致富愿望,由被动脱贫变为主动脱贫。
2、脱贫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全区81个贫困村通过多年的努力,正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脱贫产业,部分村镇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脱贫产业存在基础薄弱、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只有脱贫产业发展强劲,在全区遍地开花,脱贫致富才算是踏上了高速列车,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3、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培育
目前,临渭区81个贫困村都初步建立起了村集体经济,但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良好的运转模式,部分企业仍需政府扶持。因此,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的规模,构建良好的运营模式,让村办企业从“扶着走”到“自己走”。
4、乡村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差、产业不发达、经济不兴旺等原因,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农村留不住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农村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才,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年轻人回农村创业。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临渭区也在为人才的培养建立孵化基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突破人才制约瓶颈,促使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临渭区农业发展.网上陕西.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