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训、文化认同与现代乡村治理
2019-06-08戚红蕾
戚红蕾
【摘 要】 本文在探讨家训、文化认同与现代乡村治理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嵊州市委市政府和金庭华堂村以家训为切入点,以文化认同理论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推进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家训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当代价值。认为家训能够创新文化认同载体,拓宽现代乡村治理途径;挖掘乡村伦理共识,传递现代乡村治理温情;树立乡村“共同体意识”,提升现代乡村治理功效;传播清廉家训文化,培养乡村干部优良作风。
【关键词】 家训;王氏家训;文化认同;现代乡村治理
一、研究缘起
在现代化的强势话语下,现代文化和价值体系对传统乡村文化形成剧烈冲击,乡村文化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与消解,乡村社会文化认同愈渐缺失。村落社会中个体、群体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身份焦虑、文化迷失之中。乡村文化认同的式微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那么,在文化认同视角下,乡村该如何发展,村民该如何去填补心灵的空置与虚化,是否可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手段,去重构乡村“文化认同”,这是一项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乡村文化认同转变中,乡土社会最深层次的伦理文化,依旧支撑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并在社会结构的运作中自然呈现。以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家训是每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代表着每个家庭文化群体意识和文化归属意识,是内生的文化认同。家训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文化基因,是家庭内部适应外在社会的重要工具。优良家训融入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气质中,沉淀成每位家庭成员的品格,指引着人们为人处世的风范,优良家训更是民族风气和社会风气的根基,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植根于传统文化内生秩序的家训,虽正不断遭受现代文化价值的冲击,但这种内生秩序作用于人的力量依然存在。而乡村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根据多种不同目的和亲属、地域等关系组成的。从这一逻辑来说,家训不仅影响着家庭,更进一步作用于乡村社会,对现代乡村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家庭拥有何种家训与乡村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正向层面看,优良的家训涵养优良家风,并向社会延伸,使得乡村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积极整合这种内生秩序的文化,充分发挥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将会更好的推进乡村发展。
二、相关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文化认同理论
文化认同最早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和社会现象,学界对它的定义很多。有学者从内容出发,阐述文化认同的内涵,如郑天一(1992)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維准则与价值取向;王立洲(2011)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从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学者从分类出发来理解文化认同的概念,如赵旭东(2007)认为,文化认同包含着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影响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共同意识的营造;徐之顺(2016)、佐斌(2017)则认为根据文化认同的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化认同的表现层,即对文化形式的认同;二是文化认同的保护层,即对文化规范的认同;三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层,即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文化认同的体系。
基于学者徐之顺、佐斌的研究,本文借助文化认同的三个层次来阐述文化认同理论,即文化形式的认同、文化规范的认同和文化价值的认同。
文化形式的认同。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层,即文化认同以何种形式呈现与强化。文化会通过物态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两种比较普遍的文化形式进行认同。比如通过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来加强文化群体的理解与认识。或者借助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强化文化归属意识。当然,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规范的认同。这是文化认同的保护层,主要活跃于制度文化层与行为文化层。即通过文化的力量将某一要素或思想制定或整理成社会成员共同奉行的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约束、规范和引导作用,统摄他们的文化心理,整合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生发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及和谐性,最终形成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心理一致性和心理认同”。[1]这种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文化符号、遵循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
文化价值的认同。这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层,属于心态文化层面,即实现行为对象对某一方面的认可并为之遵从。在长期的生存及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具有稳定性的。对于一种文化来说,一旦形成,那么就必然地在一定时期内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态势,人们按照这种态势去选择文化。如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些因素一经形成转化为秉承的共同文化理念,从而去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并为之遵从。
2、家训、文化认同和现代乡村治理的关系
(1)文化认同与现代乡村治理。面对现代乡村社会文化认同日渐式微,如何强化文化认同,使之精神不断凝聚,更好地融入治理体系之中,显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文化认同体现着乡村社会群体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好的实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从客观上需要挖掘乡村个体心理依恋、情感归属的文化认同资源。这是破解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中文化认同缺失困境的重要密匙。
(2)家训与文化认同。传统家训作为乡村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标准,是当下现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家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乡村的共同价值理念,乡村个体对乡村社会共同的认同感,是乡村社会秩序整合不可或缺的力量。
(3)家训与现代乡村治理。家训作为村落中最为古老、最为牢固的粘合剂,成为千百年来乡村社会发展的灵魂与根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进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中获得社会治理的有效支持,传统乡村文化中的宗族、血缘作为村落内部重要秩序整合力量而存在,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