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饭碗要盛自己的粮食《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述评

2019-06-07文/辛

中国食品工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粮食国家

文/辛 卫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指出:“民以食为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

毛泽东也告诫全党:“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总书记习近平这样说:“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习近平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 年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

白皮书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端好自己饭碗的战略自信。

白皮书还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介绍了国际粮食合作的丰硕成果,展望了未来粮食安全的政策举措,为各方提供持续稳定的粮食安全发展预期。

目前,中国粮食库存实不实,能否保障市场供应?粮食质量是否可靠,能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随着对外开放加快,粮食进口增加,对粮食自给影响大吗?第二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答疑解惑,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三个关键问题。

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卓有成效

在白皮书一系列数据中,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特别强调“双双超过6.5 亿吨”:粮食总产量2015 年以来稳定在6.5 亿吨以上;2018 年全国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 亿吨。

那么,中国的粮仓储备实不实、数量够不够,能不能保障市场供应呢?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表示,继2001年、2009 年之后,今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重点检查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一共查了1.7 万个库点、19 万个货位。“这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初步统计看,中国的粮食库存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基本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要求。”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政府储备体系。

今年5 月,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门的粮食储备改革意见,就储备体系、规模布局、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强化储备管理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粮食储备也相应得到充实。在继续稳定中央储备规模的同时,从2015年开始,按照“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 个月”的市场供应需求,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项举措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落实到位。

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总结起来讲,中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监管粮食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粮食质量至关重要,如何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中国解决百姓关心的粮食质量问题,关键有“两手”:一手是从生产端开始抓好源头治理;另外一手是从产销端入手抓好全程监管。“舌尖上的安全”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关键是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确保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是控制源头。抓好生产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多用有机肥,加强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确保粮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中生产出来,从源头上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粮食。我国实现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二是管好存粮。中国是粮食仓储大国。粮食是能呼吸、会发热、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果保管不善,就会发生霉变、虫害,本身也会发生品质下降。为保证质量安全,在大力改善仓储设施条件的同时,国家推广应用智能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储存、氮气储粮等先进的、绿色的技术和工艺来确保储存粮食品质良好。

三是全程监管。一方面,在生产和库存环节要把好监测预警关。粮食长在田里的时候就要监测质量,增加监测样本量、覆盖面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把好粮食检验关。对于进出仓库、进出工厂等环节,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检验制度,严防质量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粮食质量问题责任重于泰山。相关工作要贯彻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守住和监管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发展,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也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履行相关承诺

根据白皮书,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中国主动分享国内粮食市场资源。

港口的进口粮食不断增加,对粮食自给目标影响大吗?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 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

据介绍,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

2018 年,中国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 万吨,出口总量366 万吨,分别比1996 年增长944.8%、171.1%。这里面主要是大豆等油料和饲料。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中国进口一些农产品,包括一些谷物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余缺。就粮食供给而言,无论是口粮也好,还是饲料粮也好,应该说市场供应都是有保障的。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发展,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也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愿与各国分享农业和粮食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维护世贸规则,促进世界粮食安全。非常希望能够早一天看到饥饿和贫困从地球上被消灭掉。”苏伟说。

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在1996 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20 多年后,中国人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的粮食安全,居民可以用自己的米袋子发言。20 多年来,近14 亿人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现身说法。占世界人口近1/5 的中国人的米袋子绝对靠得住:中国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8年粮食产量比1996 年增产30%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比1996 年增长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翻开两部白皮书一对比,“中国人可以养活中国人”的承诺顶天立地,不打折扣地实现了。

口粮安全、馒头米饭。谷物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在粮食生产“十五连丰”的基础上,中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目前,作为中国人主食的稻谷、小麦,每公顷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高出50%以上。党中央确定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稳稳实现。

白皮书强调,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 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中国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是一个硬杠杠。居民膳食品种的丰富多样,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菜篮子看到。

白皮书指出,膳食品种丰富多样,营养水平不断改善。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居民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蔬菜和水果人均占有量,比1996 年增幅在30%以上至300%以上,体现营养健康的蔬菜、水果、牛奶人均占有量,分别增长100%以上至333%以上。

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底线是低收入群体不掉队、吃得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20 多年一瞬,有变有不变。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有能力保障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

20多年一瞬,有变有不变。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有能力保障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

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白皮书指出,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管控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守12000 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00 多万公顷。

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休养生息规划,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持续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消除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立,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了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统筹建好示范市县、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和优质粮食工程,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有效供给,促进居民膳食多元化,满足居民对肉蛋奶等的营养需求。

中国粮食生产仍面临新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耕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粮食生产能力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

今年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

根据国家气象局估计,全国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和洪水威胁到中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极端天气可能造成中国粮食10%-20%的损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水和病虫害加剧,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可能扩大至30%-50%。

今年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有关专家学者表示,随着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的凸显,粮食问题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8 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中国位列第46 位。虽然中国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在高位水平,口粮在数量上已经得到保障,但是粮食生产基础尚不稳固,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大豆、高粱等自给率不足,每年进口粮食在1 亿吨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首当其冲。中国政府将立足于粮食全产业链,端牢中国饭碗,在粮食数量安全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构建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全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中国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

当前,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与健康,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

初心不忘,人民至上。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人民获得更多福祉奠定坚实根基。

展望未来,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白皮书在结束语中强调,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粮食国家
国家公祭日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