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分歧,中印沟通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2019-06-06
在来中国走马上任前的几周,唐勇胜一直在读一本翻译的《三国志》,未来他希望可以学习一些中文。2019年1月,55岁的唐勇胜履新,担任印度驻中国大使,迎来了他30年外交生涯的最大挑战。在派驻中国前,唐勇胜是印度驻缅甸大使,他还曾历任印度驻西班牙大使、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副高级专员、印度驻德国慕尼黑总领事馆总领事等职务,并拥有印度驻美大使馆和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公署的就职经历。此外,在印度总理办公室任职期间,唐勇胜还担任过包括现任莫迪在内三任印度总理的私人秘书。
全球贸易往来的中心,正从西方转向东方。贸易的迁移,包括能源、全球发展等关键因素都已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因此相关国家对亚太地区越发关注。在唐勇胜看来,亚太各国都应该寻求对话交流,然后建立一种基于法治的秩序,来解决对安全等问题的分歧。
南方周末记者 郑宇钧
出任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深知其中的挑战。他曾在两任外交部长、三届总理手下工作过,从中他学习到了与像中国这样的国际主要政治力量对话的经验。他先后多次跟随印度外交部长、总理来访中国,也曾多次参加中印之间的双边会议。他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自己与中国的渊源,“我虽然没在中国工作过,但我曾多次造访中国。一开始,我是以学生的身份来中国学习。我在德里大学读历史学时,第一位教我中国历史的老师是谭中,他在印度教了四十多年的中国历史。在他的启蒙下,我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深深感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巅,在我看来,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我的中文名字是印度名字(Vikram Misri)的直译,是上一任印度驻华大使给我起的。我的姓‘Tang在印度语里意义很多,其中一个意思是‘甜蜜,和中文的‘糖‘唐都有同音同义之妙。而之所以名为‘勇胜,则出自《史记》‘将勇者胜。”
“恩师谭中教授已经90岁,几个月前,我跟他在北京再相逢。谭中教授的父亲是谭云山教授,他和印度大师泰戈尔是非常密切的朋友。”
中印人文与商贸合作有更广阔的空间
南方周末:莫迪先生刚刚第二次当选总理,会不会借着2018年习莫会的共识保持发展势头加强合作?您认为他将在促进中印关系方面采取哪些举措?
唐勇胜: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在武汉非正式会见,也是中印双边关系的里程碑。两国领导人有着非常好的个人关系,他们也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两国共同利益,这非常可贵。两国领导人在武汉的会见中,分别给自己国家的官员做出了非常清楚的指示,就是让两国关系能够更加稳定、更加平和地发展。
在武汉会晤之后,两国领导人在其他三个场合又进行了会面,他们反复重申“武汉共识”。共识中谈到了这么三个议题,这将是我们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一个共识是,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要加强战略性的沟通,要让两国关系尽可能地保持密切。当然,可能在某些因素上,两国会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但是“武汉共识”已指明方向,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不同的理解带来分歧。在武汉会晤之后的一年多里,双边关系发展比较平稳,“武汉共识”也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实。
第二个共识是,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要加强人文交流与文化交流,因为在两国之间有一种信息的空白与隔阂。两国是历史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有很多交流,彼此也互相学习。但是近代以来,两国的交流还是很不够,所以在两国外交部长之间,建立了关于人文方面的沟通机制。2018年12月,在德里,举办了两国外交部长会晤,会晤长达一天。今年,也将在中国举办(两国外交部长会晤),我们希望能够把一些相关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地落实,让两国的文化关系及人文交流更加紧密。这也是在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个共识,是要加强两国贸易与商务间的关系。现在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了950亿美元,今年预计能够跨过1000亿美元大关。但是现在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160亿美元之多,比较严重。
贸易赤字不仅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敏感性。两国领导人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商讨了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目前两国外贸方面的问题。并且中国承诺将会积极解决印度的一些关切,比如说市场准入,比如说印度企业在中国某些行业的监管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已经在解决印度方面的一些关切,两国签署了一些协议来推动双边贸易,包括农业进出口问题。
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亟待尽快解决。未来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希望双边的经贸关系是互惠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觉得,在印度一些有竞争力的领域,中国企业也能够去收购印度公司。
南方周末:您此次访问广东的主要安排和目标有哪些?
唐勇胜:这是我就任印度驻华大使以来,第一次官方访问广东,广东是非常重要的省份,因为广东的GDP占中国GDP的1/10,而且在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中,1/4是来自广东。我会拜会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先生,他将于6月初访问印度,这是印度外交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两个部门所签署的一系列备忘录的交流内容之一,这也是印度大选之后,第一位中国高官到印度访问。我也非常期待和一些研究中印关系的学者、智库进行交流。
中印之间有越来越多的双向投资,有很多广东企业去印度投资,他们正积极地在印度市场经营,或者正在积极地考虑中,同样,也有一些印度企业来广东投资。在加强双边交流方面,投资是很重要的合作,正如我之前所说,现在中印的贸易状况可能是比较不可持续发展的,如果加强中国到印度的投资,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中国企业,多去印度设立工厂,设立生产基地,把印度作为市场,通过投资来解决印度贸易赤字,是我们可以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企业去印度比较热门的投资,首先就是电子产业。振奋人心的是,很多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销量非常好,非常受欢迎。比如小米手机在印度的销量非常好,他们甚至把供应链转移到印度,OPPO在印度发展也很好。
▶下转第8版
在有分歧的一些议题上,唐勇胜认为中印媒体都不应该把它报道成危机。比如说中印边界,虽然有一些分歧、问题,但目前是有机制去解决的。将来在中印边界上可能还会有一些小小的冲突,但他觉得媒体不应该去夸大,而应该从当地的视角去理解、报道,他相信,两国有智慧、能成熟地解决问题。
我们建议这些中国手机企业,可以把相关的供应链都转移到印度来,因为印度有着适合这个行业非常好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个领域之外,还可以有机会来解决双边贸易赤字的行业,就是电力行业,包括电力机械等等。现在印度电力机械进口比较多,这个领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是非常有投资潜力的,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落实这方面的一些项目。
第三个就是重工业机械。其实有些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个领域采取了一些动作,也获得了很大的利润,最好的例子就是三一重工。通过在印度设厂,现在他们在印度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现在印度软件行业具有全球的竞争力,而且我们不仅在软件,在IT相关服务方面,也非常有竞争力。现在很多印度软件企业在中国设有办公室,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进入中国市场,而是因为他们要服务在中国的跨国客户。其实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需要使用IT产品、IT服务。一些中国央企可以跟印度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共同研究出非常具有有效性、高效的解决方案。
“对两国管控边界 分歧机制, 世界并没有给予 足够的肯定”
南方周末:有新加坡学者对我说,除了中美关系以外,中印关系应该是中国最重要的关系。您曾是莫迪总理的秘书,印度驻华大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务,您认为要把握好中印关系的良好局面,具体要做好哪几件事?
唐勇胜:正如您所说,我们也非常重视中国印度的双边关系,在印度国内政治中,我们也有同样的共识,所以印度政府的所有高层官员都非常重视和关注中印两国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经历很多变化,世界各地的发展,其实也正在影响着中国和印度。
不管在本地区,还是在全球,两国都有很多一样的关切。因此,两国应该加强合作,然后尽量减少有分歧的领域,让两国各自的发展惠及彼此。让我们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事项。在我的任期之内,我想加强两国的文化关系、人文交流,让两国更加深入地理解,然后来加强贸易关系,让印中贸易关系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加强双边双向的投资。
其实在全球的平台上,印中也有很多领域是可以合作的,比如能源、气候变化、健康卫生等领域,两国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所以我们应该对彼此的关切保持一定的敏感,然后要保证双边的边界能够维持和平和安宁。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还是能够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南方周末:2018年,美国提出了“印太战略”概念,我有幸在2018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听到莫迪总理的演讲,他表示,印度从未把印太地区视为“一种战略区域或有限成员的俱乐部”,不主张一些国家组成集团去支配它。您认为中印在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上有哪些合作空间?
唐勇胜:莫迪总理2018年6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所作的演讲,就是介绍印度关于亚太地区的立场,非常有权威性。我们认为亚太地区是开放的、包容的空间,它并不是“少数人加入的俱乐部”,事实上任何对这个理念的建设有贡献的成员都可以加入这个地区。
现在我们观察到,全球贸易往来的中心,正从西方转向东方。因为这些贸易的迁移,包括能源、全球发展都已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因此相关国家对这个地区越发有兴趣。我觉得,亚太各国都应该要寻求对话交流,然后建立一种基于法治的秩序,来解决安全问题等彼此的关切。作为加强交流方面,我们正在逐步、缓慢地取得一些进步,来打消彼此之间的一些疑虑等等,但是我们希望在今后的一些对话中,能够更有成效。
南方周末:在管控分歧上,中印双方拥有很多沟通对话机制,您觉得中印在分歧发生时有效管控的能力如何?有哪些机制是可以修补完善的?
唐勇胜:说实话,其实两国是存在沟通机制的,还有一些论坛,不管是官方还是半官方的,这让两国相关官员有机会讨论两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目前还没有办法完全解决,但是这些机制,一直在不断演变和改善,这种演变与改善也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有些民众并没有看到(沟通对话)机制能带来什么,但是两国领导人、两国高层能够非常明确地知道,这些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正在发挥作用。
首先能够保证边界的和平,而且能够解决双边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两国在利用这些机制解决问题时,有时候并没有得到世界应有的充分肯定。比如说像两国的边界,其实这个边界并不是完全达成共识的,但是在过去50年,两国并没有任何暴力的冲突。
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似乎世界并没有给两国足够的肯定。两国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推动了很多工作的进展,我觉得,应该对机制保持信心。不管是高层的机制,还是底层的机制,我们应该对沟通机制、解决机制保持信心,并以此来加强双边的各方面联系。充分利用这些机制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避开这个机制。未来,将会一直努力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中印媒体的声音能影响双边的关系
南方周末:据了解,近期印度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多次举办中印媒体交流活动。中国和印度媒体之间合作开始增多,但是在中国有些地区对印度了解不够深,中国媒体也希望到印度去走一走,看一看,推动中国对印度的文化交流、媒体交流、智库交流,印度驻华大使馆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唐勇胜:其实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媒体、智库、高等院校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与政治、贸易、经贸各方面的合作都是一样重要的。
我们和中国的媒体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加强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因为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媒体能够发出非常重要的声音,来影响双边的关系。
现在已经建立了很多媒体性的合作交流机制。比如很多中国的央媒已经在印度设立办公室,很多印度重要的报纸在中国也有办公室,而且我们还有中印媒体论坛,在相关的机制下,两国媒体人统一步伐,去彼此国家进行交流,去更好地理解、增强对对象国的了解。我们希望在2020年到2021年,在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能够让更多媒体参与到我们这些交流活动中来。
其实,我觉得在加强两国关系中,媒体应该发挥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因为现在两国人民对彼此可能还是有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成见与偏见。其实在这过程中,有时候媒体反而是加强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成见,所以我觉得两国媒体应该多了解,应该采取更广泛的视野,与彼此国家各个领域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了解一下现在彼此到底在想什么,彼此的印象是怎么样的,然后来更正已有的成见与偏见。
两国正在经历变革与变化,两国领导人跟两国人民都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变革与变化,以及人民新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来推动两国更加深入的了解。
南方周末:刚才您说的中印两国边界的一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您对中国媒体有哪些期待?希望媒体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唐勇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国在报道彼此国家事情时,要进行平衡的报道。两国媒体应该采取更加广泛的视角,从双边关系的广泛视角来报道。中印双边关系对我们这个地区,对于全球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有分歧的一些议题上,媒体不应该把它报道成危机。比如说中国印度在促进世界发展、解决贫困问题上,都取得很多成就。我们应该积极地加强这些报道。比如说边界,现在虽然有一些分歧、问题,但是有机制去解决的,而且我们希望机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在边界上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冲突,但是我觉得媒体不应该去夸大,而且应该从当地的视角去理解、报道。我相信,两国也有智慧、足够成熟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