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现实困境
2019-06-06张锐
张锐
摘要:武术散打是具备中国特色的一个项目,讲究的是实战协调方式,当前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普及率比较低,存在很多问题,受众的整体关注度比较低。本次研究中以武术散打的现状作为基础,对如何进行体育运动的扩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散打;运动普及
散打作为试点项目在高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断进行推广,取得理想的优势。从试点开始走过很多年,从原有的游离的管理体系成为现有的成熟管理体系,在近些年来,经过教育普及后,逐渐定型。但是散打在学校中开展的过程中,处在原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本次研究中对具体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促进整体进步。
1.高校散打运动的开展现状
武术散打的优势明显,属于技击的代表,整个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等,不可否认的是散打运动项目逐渐推广,受到喜爱。此外散打赛事增多,很多体育工作者对散打运动的落实引起重视。在各项活动中具体分析了散打运动的可行性。此外考虑到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因素,散打运动开展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总体开展项目存在不足。
2.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面临的问题
2.1存在场地制约性
散打训练场馆以及器材等是必备的硬件资源,只有具备充足的训练器材,才能确保教学指导方案的有序落实。在基本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训练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此外散打属于身体接触的一种运动,如何确保身心健康是关键。在活动开展中存在很多制约,经费比较少,对应的沙包、护具等不充足。普通高等院校在场地设备更新的过程中,不能满足课余训练的要求,进而增加了课程的开展难度[1]。
2.2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散打教师是散打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教学效果和好坏等直接影响专业化水平,结合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等,在当前阶段需要明确学历,进行教学指导。此外很多教师从事的是散打训练等,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套路的转换。在实际教学中,散打教师生动和形象的解释是关键,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让在具体教学中产生冲动,不断激发训练热情。教师需将理论知识、生理学知识和运动学知识等应用到整体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指导后能确保掌握技术要点[2]。
2.3散打运动阻碍
高校散打运动项目的开展收到了经济散打比赛和商业性散打等影响,逐渐进行普及。散打教师或者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选择散打的人数少于跆拳道的人数,在观念上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给各项活动带来很多挑战。
3.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策略
在高校散打运动项目中,运动普及是关键。散打运动开展以来,以竞技化为主,在各项活动中需要进行普及和教育,提升优势。以下对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方式分析。
3.1开展竞技化项目
散打运动开展以来,以竞技化为主,在课程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基本的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提升体育素养。在散打课教学的过程中,不必完全遵循现有的发展道路,可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后续运动项目中,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散打教学中提升素质。散打运动中,轻体育的方式符合要求,强调的是项目的内容练习,在专项教学中,必须掌握能力指标,通过运动负荷方式的调整后,确保训练的成熟。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和素质等在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要求具备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
3.2结合套路实施散打教学
在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在基本教学指导中,要求提升整体认知度,散打采用的武术方式进行对抗的项目,在当前教学指导中适当进行基本功和套路的内容学习,在实施阶段必须突出侧重点,在个案教学中提升教学优势。
3.3彰显文化魅力
一般情况下,文化形式创新很重要,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掌握核心和内涵,在文化更新阶段,确定载体,只有确保文化形式积极落实,才能符合教学内容需求。在整个教学阶段可以彰显出实际教学需求,强化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此外散打运动作为代表之一,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本身有积极的意义,在文化创新中,关系到民族文化魅力的保持等,值得传承和发展。高校散打教学的过程中对教职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可以在当前更新机制的前提下进行落实。
结束语
文化的兴衰依赖于文化传承,在散打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运动指导的更新。学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育者需要固守文化净土,散打运动是武术的代表之一,在普及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民族体育活力彰显出的民族文化的保持和彰显,对工作人员的普及教育要引起重视。在本次研究中从开展竞技化项目、结合套路实施散打教学、彰显文化魅力等入手,进行改革指导,进而确保运动项目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宋梁,柯英俊.试论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现实困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 (04):75-77.
[2]朱瑞琪,高亮.竞技散打“轻体育”化改造——学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 (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