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设疑、质疑、释疑

2019-06-06陶华栋

神州·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陶华栋

摘要:当今世界形势正以一种广泛而深刻的方式改变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界的神圣使命。培养具有学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人才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便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摆脱外界对中国学生“考试机器”的刻板印象。由此,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目标是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更深层次的目标便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现代社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而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力、掌握分析历史的方法以及如何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明确地说,便是历史的教学应以“过程与方法”为教学重点,“情感与态度”为教学使命,“知识与能力”为基础,让学生以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而这一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问题”入手。“问题”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起点,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带动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将简单介绍问题式教学的一些策略,仅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设疑”环节最大的目的,唯有学生主动靠近历史并激发出想要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自身潜能,从而收获最大的学习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正是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这样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容易受到激发和培养。在有价值、有重点的“设疑”环节之下,学生就能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找到历史问题的分析逻辑,从而获得知识。然而课堂提问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坚持“突出重点”、“激发兴趣”,“关键作用”等等几个核心要点,由此才能避免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毫无头绪或者是问题内容毫无意义等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七年级《百家争鸣》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提问“同学们是否知道三教九流这个成语的来源?”以及“大家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成语来源于何处?”等问题,让学生将原本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知识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在課堂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对知识的不理解之处。如在这一课中,有学生会问“为什么孔子会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的主要观点和荀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能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产生对知识的求知之欲,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探究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方式也是教师讲授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抄笔记和听课,完全无法自由思考。这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让学生感受不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对课堂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来掌控学习的主动权。换言之,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团体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引发思维胡碰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遵循上一步的原则想学生提出以本堂课核心内容为关键词的问题——“唐朝的皇帝通过了怎样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唐朝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作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知识共享,一个人的想法或许是不成熟的,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人的想法综合互补就能达到臻善,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解释问题,注重课堂总结

一堂课的精华就在于总结,将总结的知识精粹成体系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在记忆和理解上就会找到相应的窍门,并能够抓住重点并形成框架。从而让知识像树枝一样延展开来,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可谓一箭双雕。最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之后,教师应总结每个小组的发言,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对课堂上学生有疑惑的问题一一进行合理的解答。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向学生拓展历史的知识,让学生从更多方向了解历史,从而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例如,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在最后便可以将本课的内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以罗列成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在总结和寻找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在反思和学习中取得思维上的成长;再另开一个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的中外交通”,让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以同一个时期为联结点将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对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一直被学生认为枯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所以,问题式教学便应运而生。通过提问来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学生就能有更多课堂的参与感,从而助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效而轻松的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 (1).

[2]马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7 (2).

[3]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