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虚无的孤独

2019-06-06李瑞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虚无存在

摘  要:观看贾科梅蒂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探究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及创作构想之依托,一直是评论家和美术史家热衷讨论的问题。艺术和哲学这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始终伴随着人类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时而撞击、时而交融。从现象学和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能够比较清晰地探究贾科梅蒂的艺术思考和个人追求,并通过解读其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正确反馈出观者的大众心理状态和个人情感表达。

关键词:存在;虚无;纯粹直观

作者简介:李瑞,男,1962年出生,籍贯山东,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从来没有停顿过对自身的拷问。宗教教义会给出肯定的不同解答,却往往与哲学家的思想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对于人的本体思考,对于“存在”的追问,却始终没有在社会、哲学、宗教和艺术之间停留过。如果脱离了哲学思考的深层角度,去试图解读一位影响世界的艺术家及他的思想和观念,其结论似乎是不够完整和全面的。

阿尔伯特·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备受争议的雕塑、绘画大师。他早期的创作理念受到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得到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哲学观的启示,对客观物象的“纯粹直观”彻底改变了他的艺术思考,更對现实社会和人类精神状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贾科梅蒂始终是一位孤独的探索者。在当时法国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他的思想和观念在潜意识萌动中,始终徘徊于存在的虚无和现实之间。短暂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之后,又重新回到现实的存在中。面对眼前桌子上的一个杯子和一个苹果,从“直观”开始进入对世界的重新思考。如果说胡塞尔“纯粹直观”的现象学理论是贾科梅蒂重新审视客观物象的方法论,那么存在主义则是他艺术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他为此解释说,如何摆脱人的一切先入之见,尝试只看到那些“实存”的东西。

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主张心理学家研究受试者心理现象时,遵守“观察先于分析”的原则,强调个人立即的、主观的经验,也就是直觉和直观。他认为直觉是不需靠意识判断即可获得的知识,而直观则是回归事物本源的“纯粹直观”,是人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最原始状态。他通过对一个盒子的“直观”,而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知觉概念:“每一个当下或直至瞬间都总不是所有的面都全部出现,不同方面的依次出现,又会有连续性问题(涉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两个系列)。实际上,这样绕转只是‘证明了一开始就‘看见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本质是一种观念形态,而不是一种实在形态。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理论,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与“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相辅相成。

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大师、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者让·保罗·萨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早年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那就是一切从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他从“存在先于本质” 出发, 推演出人是绝对自由的, 把自由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主张。在他看来, 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不应受任何充足理由的支配, 不受任何意义上的决定论所制约。 他曾写过《贾科梅蒂的绘画》和《追求绝对》等艺术评论文章,将贾科梅蒂的艺术思想带入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研究范畴。

萨特评价贾科梅蒂的作品时,将视觉距离和空间解读为哲学的“虚无”概念:“贾科梅蒂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为自身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局部真空,然而那些雕塑作品的细长的缺憾,正如我们的名字和我们的影子一样,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也就是所谓的‘虚无,是世界万物之间的普遍距离”。确实,贾科梅蒂不论在绘画还是雕塑创作中,一直对空间与物体之间的关联性和距离感作着深度的思考,努力回归到最原始的直观状态,以此得到最直接的主观经验。在他的视觉直观中,空旷的房屋背景与桌子上的杯子和苹果,已经无法相互分离。杯子和苹果是否存在已经变得不能确定,这种存在随时都会模糊而消失在周围的空间中。如果去试图绘制或雕塑它们,也只是描绘或塑造了一个与原物等同的物体,这个物体不是真实本身,是特定空间和时间中的瞬间影像。这种观看也并非视觉的“纯粹直观”,而是知性和概念的认识表现。在贾科梅蒂看来,人们总会被知性和概念所左右而无法判断真实的存在,而真实永远在实存与虚无的空间中显现。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纯粹直观”:“我对那个对面街上行走女人的微小形体感到惊讶,看着她越变越小,而我的视觉范围则大幅度扩大,我看到的是一个四面八方浩瀚的空间…相反,如果她靠得太近,譬如两公尺,那我自然再也看不见她,连实物原型尺寸都不是。她已经侵占了全部视野,只是一团模糊。若停止观看时,她的存在也几乎终止了。”他认为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求得精确,而在于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雕塑和绘画就是在为现实创造一个幻觉,这种幻觉终究不可能把特定的外表形象与其周围环境分割开来。

在贾科梅蒂的素描作品中,时常看到画面中堆积着好似毫无规则的线条,有竖线、横线、斜线和弧线,相互间呈现重叠、混沌状态,观者却很容易辨别出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因为每一幅素描人物的脸部不仅具有易识性的生理特点,同时也展示出一种表意的力量,所有线条都为这种力量而存在。但如果刻意去寻找画面中人物或物体的具体细节,画面却又变得模糊而不能确定,似乎所有的线条都在抖动,好像随时要消失在周围环境中。其实这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和空旷的画面,是画家通过“直观”而精心编制出视觉的秩序结构。画家的感知认识通过对画面线条的不断涂抹、修改,试图在静止的画面上捕捉住人物或者物体“不断生成,又不断流散”的真实存在物象。但对画面每修改过一遍,就加深了对事物对象的理解。他说:“我总以为当前的感觉是较多可靠的,可是到头来作品还是失败了,终要被捣毁,在我自己却总是一次胜利,因为我已获得从未有过的新感受”。正因为如此,他的每一幅素描作品都呈现出修改过的、密集的、似乎杂乱的铅笔痕迹。在大面积空白的背景下,以至于这种草图似的画面生成出一种难以直视的、焦躁不安的情绪。法国著名作家让.热内对其素描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却也道出了贾科梅蒂真实的创作思考。他写道:“空白赋予画面一种东方的或火的价值。笔触的使用不是为了获得表意的价值,唯一的目的,只是将全部的意义留给这些空白,笔触只是为了给空白以形式和坚固性。”

存在主义思想同样影响了贾科梅蒂的雕塑创作。他的早期雕塑作品明显受到立体主义流派的影响,也保留了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痕迹。1925年至1935年期间,他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阶段,而大部分雕塑都是以现成品组装加工的方式创作而成的。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早晨四点钟的宫殿》和《手捧空虚》。之后陆续创作的《行动的男人》、《群众构成》、《弦之舞》以及《抽烟老头》等系列作品,既呈现出夸张、荒诞的戏剧效果,又赋予雕塑外表“撕裂般的痛苦”的扭曲变形,注入了雕塑家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重新构建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空间和距离。贾科梅蒂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在“布满历尽劫难的创伤”般的雕塑外表上,掩饰的是那种人类工业社会带来“深深的悲观及焦虑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火在欧洲四处蔓延,人民处于动荡、不安和死亡的恐惧之中。残酷的战争现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贾科梅蒂摈弃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挣脱了超现实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名反对战争、珍爱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雕塑家。1935至1940年期间,贾科梅蒂的人物雕塑开始呈现压缩拉长之势,男人和女人的形体都变的细小而单薄。萨特在《追求绝对》中写到:“贾科梅蒂必须从这仅有的空间雕塑出一个人物来,去描述那完全静止中的运动,无限复杂中的统一,纯粹相对中的绝对,永恒现实中的未来。在默然沉寂的事物里,显示出发出言语的迹象。” 这种或站立或行走的瘦弱细长、充满孤独和恐惧的人物形体,表达出人类对生活希望的渺茫和悲苦苍凉的心理状态,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不断缩小人体的规模和细部的体积,使其变得瘦长而孤单,更接近贾科梅蒂从远处观察人物时所见到的景象,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使之逐渐消失在背景的空间中。

细长、单薄而颤抖地行走在不同场景中的男女人物,是贾科梅蒂二战后期雕塑作品的代表形象。这段时期人物造型发生如此大的改变,是贾科梅蒂对人类生命的深刻思考,是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启发并渗透了他的创作思想。他曾表示是因为“受够了躲避战火时人与人的拥挤”而产生了该创作理念。这些细瘦的、干枯的人形,没有清晰的眉目和轮廓,只有一个模糊的浓缩形象。他们没有身份,或许是在战火被烧焦的人,或许是战争中颠沛流离的人,他们丢失了家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孤弱和无助。贾科梅蒂借助存在主义哲学观点,阐释其作品是“一种超自然的孤独”存在,这种存在起源于“视觉或精神上的逻辑解释。”

解读贾科梅蒂的作品,感受到的不仅是战后人类生存的迷茫和孤独,而且是在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权交替和贫富分化中,自由的、个体的人都被同化成一种模式的活体,并存活于恐懼与不安的状态中。观者在偌大的博物馆里,徜徉在排列着“充满忧郁的生命体”的空间中时,越发感受到他们充满虚无的美感,同时也仿佛倾听到他们无尽的哀伤和怨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看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干枯、毫无生命征兆的肢体,展现出空旷环境中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虚无存在。如果说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只停留在概念的逻辑思考中,那么,贾科梅蒂的作品使观者从视觉、触觉和潜意识心理方面,对似乎抽象的哲学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和感悟。而从艺术审美角度赏析大师的雕塑、绘画作品,其意义更在于他创造出最为单纯的隐喻形象和呈现另类的心理视觉。在触动观者隐痛的共鸣心理同时,抓住外部环境瞬息即逝的幻觉,完整再现人类真实的存在。

结语:贾科梅蒂的艺术被称之为是揭示所有存在者伤痛的艺术。这种伤痛会传递给每位观者并促使他们做出情感的理性认知。永久的孤独伴随着对精神的探索,使艺术作品从创作完成的时刻起能够穿越千年,带给观者的是无限的耐心和沉寂的专注。我们一直试图探究生与死的精神存在,尽可能走近并触摸满是逝者灵魂的远古之夜,这仿佛是永远都得不到答案的尝试。只有当静心观看和倾听这些雕塑作品的时候,他们的静默或喃喃细语会慢慢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记忆,并开始尝试寻找迷失的自我,使我们能够让孤独和迷茫远离,让心灵和肉体的伤痛寻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生活世界现象学》【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存在与虚无》【法】萨特 著  三联书店.

[3]《贾科梅蒂的画室》【法】让.热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4]《海德格尔传》【中国】张祥龙  河北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虚无存在
浅析川端康成虚无的爱情观
浓缩人生的小酒馆
在虚无中的挣扎与坚持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传统文化岂能“虚无”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