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繁简字

2019-06-06冯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摘  要:本文从《郑伯克段于鄢》入手,具体分析文中繁体字的简化方法、繁体字与简化字特殊对应关系、传承字与简化字等。拟通过分析来看繁简字的特点以及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重点分析一简对多繁关系中的字义变化。以小见大,看繁简字在应用中的表现和其优缺点。

关键词:繁简字;传承字;争论

作者简介:冯菊,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其传承的主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在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前,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繁体字、简化字的说法。方案公布后则明确规定,繁体字一般指被现代汉字简化运动中简化字所替代的汉字,简化字则是指在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化字,其写法只有一种。[1]

一.当前学界关于繁简字的争论

汉字的使用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争论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普通群众之中,都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废除简化字,回归繁体字。主要是考虑到简化字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第二种的观点则支持简化字,甚至希望可以进一步简化。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普及教育和使生活生产更加便利快捷。第三种观点提出要将现行简化字进行改良,繁体字与简化字各退一步,改进部分不合理的合并字,以及进一步简化笔画繁多的字。第四种观点则是袁晓园先生提出的“识繁写简”,这样既便于书写,又促进繁体字的推广。

二.《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繁简字

繁体字与简化字在众多方面各有其优缺点,无法肯定谁略胜一筹。文字是语言的承载工具,文字适不适用,还需要语言的检验,不妨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来具体看。

从全文来看,共计501字,其中繁体有107字,简体为395字。我们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繁体字所占比重非常少,不到全文的四分之一,简体的三分之一。

(一)《郑伯克段于鄢》中繁体字简化的方法

繁体字的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将不同形态的汉字归类与整理,根据它们的一些特征来进行相应的简化,简化方法又十分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把现有的行书、草书进行楷化

如:車——车    為——为    爾——尔

(2)用简单的符号替换原来的偏旁

如:對——对    難——难

(3)采用俗体字、异体字

如:從——从    衆——众    與——与

(4)类推简化,简化偏旁

如:“言”:請——请    許——许    謂——谓

“貝”:則——则    賜——赐    遺——遗

“門”:聞——闻    問——问    闕——阙

《郑伯克段于鄢》中繁体字与简化字对应关系

在简化的过程中,为了使汉字更加精简,常常会采用合并的方法,将繁体中一些同音不同义的字合并在一起,选取其中最为简单的字形作为标准字,赋予它合并字的意义内涵。这种多对一的对应关系也导致了繁简的隔离,在学习古文时往往产生混乱感。

(1)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从)   于——于

亟請於武公。 (向)                 於——于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对于)   於——于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到) 於——于

段入於鄢。  (到)                   於——于

遂寘姜氏於城潁。  (在)         於——于

“於”只有被读为阳平时,文言中的“于”和“於”才在简化中被合并,都写作“于”。“于”一般用作动词和虚词。于:①往。《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②动词词头,无实义。《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③相当于“乎”。《管子·山國軌》:“不籍而贍國,为之有道于?”。而“於”则是多为介词。於:①在,到。《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河内凶,則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②向,对,对于。《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③被。《漢書·賈山傳》:“然而兵敗於陳涉,地奪於劉氏。”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同时从属于两个君王)   貳——贰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指以前兩属的地方)     貳——贰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指数量)        二——二

虽然“貳”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仅作为“二”的大写形式,音义毫无区别。但在古文中,两者之间意义存在诸多不同。二:①数词,表数量。《周易·系辞上》:分而為一以二两,挂一以象三。”②第二。《左傳·僖公二年》:“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③不专一,不忠诚。《左傳·僖公十五年》:“必極德,有死无二。”。贰:①副的。《周禮·秋官·大行人》:“貳車九乘。”,指副车。②重复一次。《論語·雍也》:“不貳過。”③同时从属于两个君主。《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④不专一,不一致。《荀子·天論》:“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王制》:“法不貳後王。”

其他数字大写形式也有其本来的意义,如“壹”有专一的意思:《说文解字》:“壹,专一也。”,《荀子·大略》:“君子壹教,誰能聽之?”

(3)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制度、规章)

制——制

命為‘制,令為‘詔。   (《史記·秦始皇本記》)   (帝王的命令)

制——制

增其舊制。     (范仲淹《岳陽樓記》)   (规模)        制——制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論貴粟疏》) (裁制衣服)

製——制

製錦不擇地。     (李白《贈徐安宜》)   (制造、制作)  製——制

“制”与“製”在合并之前,各自拥有意义,但两字的形态与意义有相似之处,故将其合并,导致一简对两繁的状况。

(三)《郑伯克段于鄢》中传承字与简化字

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來沿用至今的汉字,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传承字主要指未被《简化字总表》简化的汉字,一般来说,结构比较简单,笔画也较少。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传承字,其中传承字大约有三分之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郑伯克段于鄢》中传承字的数量非常多,文中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传承字和简化字,在此进行简单分析。

(1)“舍”与“捨”

“舍”在古代也有众多意义,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舍,市居曰舍。”,“舍”的本意是村邑中为旅客提供的简易客店。②筑室定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广成傳舍。”③住宿、休息。《漢書·韓安國傳》:“定舍以待其劳。”④放置、舍弃。《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食舍肉,公問之。”放置、舍弃皆需要“手”,渐渐地,这个意思就转移给了“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捨,釋也。釋者,解也。按經傳多假舍為之。从手,舍声。”,所以“舍”与“捨”在这个意义上是古今字。后来经过简化,“捨”与“舍”合并后,“舍弃、施舍”等词义重新归于“舍”,在这个意义上,“捨”与“舍”又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了。但是,“舍”从古到今一直为人们使用,是一个传承字,其意义分化后又合并,字形并没有改变。

(2)“辟”与“避”

“辟”与“避”都是传承字,但在两者意义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着交叉和区别。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辟,法也。”“辟”的本义是法、刑的意思。方苞《獄中杂記》:“大辟无可一要,然猶质其首。”②国君。《尚書·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③征召。《後漢書·张衡傳》:“連辟公府不就。”④躲开,避免。《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避,回也。···經傳多假辟為避。”“避”的本义是回避,躲避。《孟子·告子上》:“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在这个意义上,“辟”和“避”是古今字的关系。经过汉字简化之后,“辟”和“避”都被保留下来,成为传承字,而“辟”躲开,避免的意义也成为假借义,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再直接使用。

从这两例子可以看出,传承字虽然字形没有变化,但在汉字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其背后的意义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变化,比如通假字、异体字的落实,尤其是多个汉字合并,意义的转移和扩大值得我们注意。

三.繁简字与文章的学习

通过从以上三个角度对繁体字与简化字探究,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二者各有其特殊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从古文的学习入手,在具体的情况下分析比较二者的优缺点。首先,学习一篇古文,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这篇文章讲述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为争夺国君之位而产生的一场斗争,内容较简单,但具体的词义、句义要着重分析。一字之差,一词之偏都有可能使文章的意义发生改变。从上述繁简对应关系的情况来看,繁体字在古文的学习中更胜一筹。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词性与词义的不同,而且还对两者的用法有了深刻的领会。再者,许多合并字古今意义不同,使用简化字不利于我们对句子语境的具体理解。学习古代汉语,我们要熟悉掌握六书,使用繁体字有利于我们对造字方法的具体理解和分析,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有效学习。其次,从文章的识读和记忆来看,简化字很明显的优于繁体字。简化字结构简单,笔画较少,与繁体字相比,更容易记忆和书写。

四、结束语

繁体字在简化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两者各有长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简化字使得社会生产发展方便快捷,繁体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识繁写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适当调整不合理的简化字,进一步简化仍然十分复杂的简化字。让繁体字与简化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的长处,促进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

注释:

[1]张书岩.王铁昆.李青梅.安宁著《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年.

参考文献:

[1]张书岩.王铁昆.李青梅.安宁著《简化字溯源》[M].语文出版社,1997.11.

[2]陈荆长.《汉语异文字典》[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1.

[3]郭锡良.唐作蕃.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16.8.

[4]于明善.陈明.杨合鸣编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1.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中华书局,2013.7.1.

[6]丁艳.陈颖聪.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浅谈繁体字与简化字[N].安徽文学,2010(1).

[7]徐炜.简化字——繁体字转换中所出现混淆的探讨[J].文史杂志,2013(1).

[8]任秋芬.汉字繁、简化问题综述[N].安徽文学,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