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人性的出逃
2019-06-06肖婷
肖婷
摘 要:《楚门的世界》以荒诞的剧情设计对人性做了很好解读,影片虽稍显夸张,但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它的原型。影片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被安排好的人生,而是人性的出逃与自我救赎。
关键词:人性;世界;自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面对生活,是抗争?还是妥协?《楚门的世界》为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它以一种人生缩影的形式,帮助我们去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楚门”。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让人心酸,也让人感动,它混杂了太多的情绪,唯一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对人性的追逐。这部影片以楚门为主角,记录了楚门从出生开始,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整个桃源岛,除了楚门是真实的存在,其余一切都是假的。在楚门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被安排,一切也都会被安排。大部分演员陪伴楚门在小镇里演了三十年,他却浑然不知,直至已亡父亲的离奇复活,初恋情人施维娅的意外出现,才让他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怀疑。如若不是脱离了导演基斯督剧情设计的意外发生,或许他的一生都会在设计之中,都只是人类的一个“大玩具”,无法摆脱被窥视的窘境,也无法走出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影片中的观众始终抱有上帝视角,在他们看来,《楚门的世界》只是一部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喜剧;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观众则能感觉到它是一部黑色喜剧;而从这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人性来看,它还可以被定义为一部人性伦理剧。影片中,总导演基斯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病态的,他给楚门安排的世界才是模范世界。这就像我们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的一样,只有他们给予的就是最好的。而事实是否如此,他们并不关心,但是,我们关心。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我成长的冲动。对个体而言,世界原本的美好,不一定是真的美好,而在看过世间的大多不美好以后,你还能感受到的美好,一定是真的美好。
在楚门的世界里,虽然所有人都围着楚门转,但是除了楚门本人,一切都是假的,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日出日落,楚门的世界里充斥着安排,不允许叛逆,不允许逃离,它以泯灭一个正常人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探索热情来“囚禁”一个人,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一个人,最终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也许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有着一些嘈杂之音,但是相比较楚门的世界,无处不在的虚伪,无处不在的重复再重复,或许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健康”。在影片结尾时基斯督曾煽情地与楚门对话:“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我了解你生活的一切”,试图劝服楚门继续留在他所“精心打造”的世界里。结果当然是徒劳的,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觉醒时,你很难用“糖衣炮弹”让他再次入眠。之所以倾向于把这部影片定义为人性伦理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人类人性中的典型缺陷:自以为是。总导演基斯督以为他可以设计好一切,阳光、雨露、风暴、闪电……,甚至伙伴、爱人、父母。虽然那些外在的环境,他确实可以控制,但是人本身具有可塑性,除了外在环境,遗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这类内在的环境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方方面面。他控制得了楚门世界里的电闪雷鸣,却无法抑制楚门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甚至有的时候,他连楚门的外在环境也无法绝对控制,比如施维娅和楚门的相恋、收音机的意外现场播放、米露的本能求救、警察无意间直呼楚门名字……这些破绽的暴露,他都没有办法,只因为人不只是机械的人,还是综合的人、能动的人。
影片中多次为楚门探寻世界设置阻碍,最初是他小时候的攀爬活动,在“父亲”的呼喊中被打断,本能的探索被迫终止;接着是上学时的梦想被老师的话语:“外面的世界再没有什么值得探索的了”所压制;然后是靠近海港时的狗吠、父亲在水中的溺亡,都压制了楚门对外面世界探索的好奇心,甚至还给楚门留下了严重地心理阴影——成年后也不敢靠近海港。以上所列所有为把楚门留在桃源岛的事件,都反映了基斯督对人性的摧残和压制,是有违伦理的。当楚门觉醒后准备出逃时,影片中的导演开始对他频繁设置障碍。以至于在每一次出逃都遭遇很多意外后,楚门最终选择了去面对自己害怕的海面,驾驶海艇出逃,逃离那个一直身不由己的世界,这又是人性中的一种升华!
影片中基斯督说:“我比你更清楚自己”,仿若生活中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你知道什么”,无一不是自以为是。我们生活中有的父母就像影片中的基斯督一样,总以为自己是上帝,懂得更多,會为孩子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安排,甚至有时候为了防止孩子们逃离自己为他们设计的“桃花源”,还要对孩子们做出一些压制和打击。事实上,正如影片中施维娅说的,他们不过是在为他们的孩子打造一个“监狱”,从出生就开始了“囚禁”。现在很多的家长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谋划”,出生后更是各种“算计”,从每年每月每周甚至到每时每分每秒,都已被计划好。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累了,太累了!除了不会被电视机外的十几亿观众围观外,他们又何尝不是楚门呢?有时候家长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下,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正处于“楚门的世界”中,何时能逃离父母为他们设置的“桃花源”,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基斯督为楚门制造的世界,除了不允许自我意识,除了剥夺自我选择权,除了……别的似乎都看起来很好——甚至夕阳都很绚丽,可是,一个世界如果缺了这些“除了……”,你还愿意待下去吗?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每个人的选择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影片中的观众一样,他们也许也有一个和楚门类似的生活处境,想要改变却又难以改变,以至于在最后看到楚门走出桃源岛时,他们感到无比的雀跃,但是雀跃过后,却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把《楚门的世界》当做一个节目,看过了就真的过了。这也是影片的嘲讽之处。如果说影片中真的有生命发生了有意义的改变,那一定是楚门,他从此寻回了自我,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开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楚门的世界》以个体映射群体,让我们在一种亦真亦假的情景中去观看他人,也感知到了自己。现实的生活也许没有像《楚门的世界》里所设计的生活那样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而自由,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影片所要传递给我们的,除了反思,更多的应该是让我们的行为忠于内心,在对世界的不断探寻中,做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人!
参考文献:
[1]谢宗玉.《楚门的世界》:人生舞台上的自我掌控[J].廉政瞭望.2017(02):102-103.